跳越時空的醫學 I - 中醫(電子書)

跳越時空的醫學 I - 中醫

 

自然醫學

現代醫學/傳統醫學/東方中醫學/藏醫藏藥學/印度阿育吠陀醫學/植物藥理學/神秘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 Shallow solution)等皆為自然醫學

 

 

 

 

跳越時空的醫學(I)自然醫學入門導航

跳越時空的醫學(Ⅱ)自然醫學臨床實戰

跳越時空的醫學(Ⅲ)臨床醫師進階聖經

 

 

合著者   陳裕三 醫師 / 黃士賓 醫師

張家瑞 醫師 / 蔡承杰 醫師

王宏峪

 

 

跳越時空的醫學 (I) 自然醫學入門導航

東方醫學-中醫

目錄

自序

他序

中醫必備的基礎觀念

陰陽

五行

中醫對人體結構的理解

五臟之間氣血的走法

臟象理論

磁場概念

藥物服用法及食物禁忌

中醫的科別

中醫內科對疾病的診斷方法之分類

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

三因辨證

六經辨證

三焦辨證

中醫內科對治疾病的方法—八法

中藥的分類

中醫的沒落

中醫穿越時空的身影

科學中藥

道教/佛教法會

地理風水

常見疾病的見解與對話

外感

經痛

腹瀉

皮膚病

失眠

便祕

攝護腺肥大

鬱血性心衰竭

猛爆型肝炎

乳腺炎

肝硬化

結語

 

 

自序

    本來想中規中矩地將自序寫完,但想一想這輩子可能就寫這次的序文,所以就得費些心思構想,在這學醫的過程中,我遇見了二個生命中的伯樂,一個是傳承給我四明陳氏脈法的王錦輝老師,一個是教我佛學與地理風水的鄭群耀老師。別人一生遇見一個伯樂就很幸運,我自認是上天的寵兒,遇見了二個伯樂。

    千里馬有無限多,但伯樂卻很少,每個人通常自詡為千里馬,但若無伯樂,千里馬也只是野馬過一生罷了。在我大學四年級的寒假,由學長的引薦下,我認識了王錦輝醫師,不顧寒假中要參加第一階段醫師國家考試,我開始之後約二年半的跟診。在大學時,我學的是西醫,沒有中醫課程,但對中醫卻有莫名的興趣,當西醫書籍念一段落後,就拿中醫書籍出來看,如同看小說,通宵達旦熬夜看。

在大四之前的寒暑假,我到處跟診學中醫,但心中對中醫論述有許多疑問,通常中醫師都答不出來,例如「中醫說痰是脾所生,如何解釋感冒為什麼會有痰?也就是問痰如何形成?也就是問有形痰或無形痰的機轉?」、「五行是怎麼相生的?」、「風為什麼是百病之長?要如何運用風是百病之長的觀念?」。當時我將心中的疑問,一一寫在便利貼,貼滿了書桌前的牆壁,直到找到答案,才將便利貼撕下。

在跟診王錦輝老師的前半年時,每問問題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我不教你,是我在等你」,然後丟下書目要我回家念。

半年過去了,心中的疑惑仍然得不到解答,我思惟著「是不是老師不知道我的程度與我的想法?」,於是我改變問問題的方式。以觀察老師對同一患者的用藥改變,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推測老師運用中醫的哪些觀念,然後請老師糾正錯誤觀念或補充我所欠缺的觀念,此時與老師的互動才多起來。

一年過去了,有天老師突然拿一張紙給我,請寫下你的名字與聯絡電話,告訴我四明陳氏脈法的淵源,正式收我為關門弟子,當下有莫名的感動及覺得責任重大。在往後的跟診日子中,老師每每說我很幸運能遇見罕見的案例。

在大六結束將入醫院當實習醫師時,老師在某天看診後因心肌梗塞而送成大,經電擊後搶救回來,之後門診就停掉了,原本期望畢業後能繼續跟診的願望就破滅了。

後來探望老師的過程中,老師說「中醫的架構與診斷能力,你已具備,枝葉就靠你日後的經驗來補足」。多年後,有朋友問我「現在的你是否比你的老師厲害?」,我說「即使我比我的老師厲害,我也不會承認,因為這都是老師教我的」。雖然老師已退休,我一直視老師為我的再生父母,大謝小謝都是謝!

本書中許多的中醫觀念,就是當時老師所教導的觀念,希望大家都能受用。

在我當兵時,傳言在木柵樟山寺有位老師在講經說法,很有智慧,於是在某個周末我驅車北上到樟山寺,看見一個髮際線有點高的年輕人,此人就是鄭群耀老師,突然走向我,說了一句「又見面了」,我禮貌性地打了個招呼,但心中想「又沒見過面,這個人怎麼怪怪的!」。

在當時我是佛學的門外漢,自己會看些佛學的書,每天念誦一部普門品,但心中對佛學仍有些疑惑,如「諸佛都有一個願,若有一眾生未成佛者,誓不成佛。但我進佛寺就對著佛像問,為什麼你成佛去了,卻留我這個眾生在人間受苦?」、「佛有三不能,其中有定業不能轉,為什麼普門品提及海上遇上大風浪時,念觀世音菩薩即可風平浪靜,這不是違反了定業不能轉的法則嗎?」。之後越來越熟識,在出遊過程中,開始教我地理風水的概念。

當時住豐原醫院宿舍,但想買個房子,老師也不辭辛勞從台北到台中來幫我看房子,順便教我都市中地理巒頭的看法與羅盤的使用,前前後後看了八年,終於找到合格局的房子。在這些年中,我也從病人的脈象中歸納出哪些疾病是受陰宅影響,那些疾病是受陽宅影響,也學到破解的方法,但地理風水也可害人,特別囑咐「非宅心仁厚者,不可教之」。

所以本書有將陰陽宅對疾病的影響,略做說明,而古代中醫書籍卻沒提及,希望大家或多或少有風水概念,能趨吉避凶且平安居住。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不論幫我損我欺我坑我者,都讓我的智慧有所成長,也不論成功或失敗,其實都是功德圓滿。傳承古人智慧,能為往聖繼絕學,造福更多的眾生,這是我輩共同的使命與願望!

裕三醫師

 

 

他序

黃士賓醫師

 

張家瑞醫師

 

蔡承杰醫師

 

王宏峪

 

 

中醫必備的基礎觀念

陰陽

    坊間的中醫書籍,不是太專業就是太粗淺, 導致許多對中醫有興趣的人,一直無法入門。要入門中醫,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陰陽的觀念,但要謹記眼見的事物或現象並沒有絕對的陰陽。其次要搞懂五行,而五行則是建立在同一層次的陰陽概念,不可以在不同層次的陰陽概念上互相比較,這在後續的文中會有說明。

中醫還有許多專有名詞,若有提及時會一一說明,至於針灸及經絡部分,因坊間專書已足夠,就不再敘述。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體的運作也遵循大自然的法則,而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陰陽,留意日常生活周遭事物的陰陽,你將發現中醫並非遙不可及!學習陰陽法則的運用,如同學習算數的加減乘除,不是背誦數學題目就表示已經會數學;面對疾病,不是背誦證型分類就表示已經會中醫,如果只會背誦證型分類,那永遠進不了中醫的殿堂!

    常見的陰陽屬性:

人活著稱活在陽間,人死後稱在陰間;看得見的東西屬陽,看不見的東西屬陰:如靈魂是無法肉眼所見,所以才有「卡陰」這個名詞

物體的功能屬陽,物體的實質本體屬陰:此時你可能會提出「物體的實質本體是看得見的東西,應屬陽;物體的功能是看不見的東西,應屬陰」。沒錯,你提出的見解也是對的,因為事物或現象並沒有絕對的陰陽,而取決於當時所需要的面向來決定陰陽。

熱屬陽,寒屬陰;乾燥屬陽,濕潤屬陰;便祕屬陽,腹瀉屬陰:熱會耗掉水分形成乾燥,便秘為糞便水分不足,故屬陽;寒則水分不易蒸發,所以較濕潤,而腹瀉是糞便水分過多,故屬陰。

 

煩躁屬陽,憂鬱不語屬陰;失眠屬陽,多眠屬陰:煩躁則過動,失眠亦輾轉翻身不停,均為動,故屬陽;憂鬱則沒活力不想動,多眠也因體力不足所致,均為靜,故屬陰。

 

聚屬陽,積屬陰;脹屬陽,腫屬陰;疼痛屬陽,痠癢屬陰:氣屬陽,當氣不通時稱為氣滯,當夾雜外邪的氣滯則稱為氣聚或瘕,會有脹或痛的感覺;血屬陰,當血流不順時稱血瘀,當夾雜外邪的痰阻(痰阻類似西醫的動脈硬化斑塊),則稱為濁陰積或癥,會有腫或痠癢的感覺。

 

腑屬陽,臟屬陰:腑者瀉而不藏,臟者藏而不瀉。腑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臟指肝、心、脾、肺、腎。

男子屬陽,女子屬陰;背面屬陽,腹面屬陰:根據觀察,男子溺水成俯臥狀,頸背浮在水上;女子溺水成仰躺狀,顏面浮在水上;於是歸納出「男子陽氣集於背,女子陽氣集於面」。配合「上為陽,下為陰」,則變成男尊女卑,重男輕女。

 

白天屬陽,夜晚屬陰:白天血壓或體溫均會較高,夜晚血壓或體溫均會較低。何時診脈最好?內經「診法常以平旦,陽氣未動,陰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經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天屬陽,地屬陰;晴天屬陽,雨天屬陰;表屬陽,裏屬陰;強壯屬陽,虛弱屬陰;衛氣屬陽,營血屬陰:天屬陽但空,其「空」為陽氣足而成天之高,故空為其用,為其功能;地屬陰而實,其「實」為陰氣積而長萬物,所以實為其體。人體的功能運作,由表到裏依序為衛、氣、營、血,故衛氣屬陽,營血屬陰。衛指陽氣所形成的防護罩,類似體表的輻射熱;氣為推動血液運行或腸胃蠕動的力量;營為食物的精華,類似淋巴液或血清;血則為我們一般認知的血液。

 

上焦屬陽,下焦屬陰:中醫將臟腑依部位分成三等分,橫膈膜以上稱上焦,包含心肺;橫膈膜與肚臍之間稱中焦,包含肝膽胰脾胃小腸;肚臍以下稱下焦,包含腎膀胱大腸子宮卵巢等。

 

麻屬陽,木屬陰:麻指沒有知覺,為氣虛,而氣屬陽;木指僵硬,為血虛,而血屬陰。

 

動屬陽,靜屬陰;可移動屬陽,不可移動屬陰;麻木屬陽,不仁屬陰:麻木指沒有知覺而僵硬,不仁指無法活動。這是立足在能否活動的基礎上。

 

神屬陽,精屬陰;魂屬陽,魄屬陰:通常用於診斷沖煞,一般情況用不到。

 

奇屬陽,偶屬陰:在中醫主要應用於把脈的部位,在橈動脈的把脈位置有分寸、關、尺,醫者的食指於寸位,中指於關位,無名指於尺位。以患者右關位為例,右關前屬胃,右關後屬脾,一般書會描述1/2關前屬胃,1/2關後屬脾,但實際1/3關前屬胃,2/3關後屬脾,此即應用陽一陰二,即奇陽偶陰。

 

按之會痛屬陽,按之不痛屬陰:按之會痛為實,故屬陽;按之不痛為虛,故屬陰。

 

長屬陽,消屬陰;明顯屬陽,不明顯屬陰;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夏天氣熱,秋冬天氣涼,春夏植物長高長大,秋冬枝幹紮實果實飽滿,外表長高長大不太明顯。

 

氣屬陽,血屬陰;左屬陽,右屬陰:古代丞相分左丞相與右丞相,左丞相權位高於右丞相;日本和服有左衽(右領襟壓左領襟)與右衽(左領襟壓右領襟),活人穿右衽,死人穿左衽;房子有左青龍(龍邊)右白虎(虎邊),龍怕臭虎怕吵,故龍邊不置廁所,虎邊不放電視;神明廳有左青龍(龍邊)右白虎(虎邊),只可龍壓虎不可虎欺龍,故神明擺龍邊祖先放虎邊,龍邊不留通道,虎邊留通道;春聯末字平聲貼龍邊,末字仄聲貼虎邊;左手橈動脈稱人迎脈(頸動脈有人迎穴,不稱人迎脈),右手橈動脈稱氣口脈;五歲以下看三關脈紋顏色,左手看氣分,右手看血分。

 

東、南屬陽,西、北屬陰:內經「天不足西北,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滿東南,人左手足不如右強」,在臨床上,卻沒見到白內障患者右眼偏多或右眼先發生。雖然多數人是慣用右手,不表示左手容易生病。我曾嘗試統計中風患者是否「男性以右癱為主,女性以左癱為主」,結果卻無統計學上的意義。唯一觀察到的現象是「不論男女,顳顎關節的脫位以偏左佔90%以上」,在中醫望診學上,將臉部分東南中西北部位,脫位的顳顎關節則屬東南。

 

凸屬陽,凹屬陰:高起為陽,低下為陰;上為陽,下為陰。

 

外屬陽,內屬陰:在望診上,見眉如見脈,兩眉如兩脈,左眉代表昨晚的睡眠狀態,右眉代表長期的睡眠狀態,內眼角的眉頭為初睡眠點,外眼角的眉梢為末睡眠點,眉毛順表示睡眠品質好,眉毛亂表示睡眠品質差。

 

 

    由此得知,陰陽的概念是建立在同一基礎的事物/觀念之相對性,然而眼見的事物或現象並沒有絕對的陰陽,所以可能出現忽陰忽陽或陰陽俱存的情況,這種陰陽不定導致臨床的多樣性變化及醫療不確定性,也造就許多文獻的發表。在此就不針對陰陽不定的情況,加以討論。臨床上,不會以時間之長短論陰陽,至於其他五術領域,我就不清楚了。還有一些中醫名詞「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會在針灸經絡及傷寒論及五運六氣中用到,其他情況很少論及。總之,若將陰陽的觀念正確建立,中醫的基礎才能紮實,一般要熟捻陰陽法則的運作,至少要二年以上的功夫。至此,來練習一下陰陽的推衍,建立對中醫的興趣:

題目一:當病人末期肝硬化引起胃食道靜脈出血,引起全身虛弱且陷入昏迷,醫院發出病危通知,就目前已知條件,其最可能死亡時間?

 

題目二:病人感冒發燒,食慾尚可,其最可能退燒時間?

 

題目三:若早上起床後,馬上腹瀉,之後一整天正常,試問該用補陽藥還是清熱藥?

 

題目一解答:血屬陰,出血則陰不足;晝屬陽,夜屬陰。肝臟為中焦,屬陰陽之臟,故肝生病時,陰陽交界之時會惡化,也就是夜晝交界或晝夜交界。出血則陰不足,但夜晚會加之陰氣,則陰不足情況會改善,一旦白晝來臨,陰退而陽氣進,加劇陰陽差距,陰陽決離之時即是命絕之時。答案是夜晝交界,通常會在早上太陽升起後不久。

 

題目二解答:外感如其名,外邪屬表,身體的正氣欲將外邪祛除,致正邪相爭而發燒。如果身體正氣足以將外邪祛除,則燒退感冒痊癒;若身體正氣不足以將外邪祛除,入夜後燒會略退,隔日太陽升起之時又燒起來,則邪氣入裏,食慾當會變差。然而夜屬陰,體溫會下降,會改善發燒,於是「入夜後燒會退」表示有兩種情況:一是感冒痊癒,二是則邪氣入裏。由於此病人食慾尚可,得知並非邪氣入裏,所以屬於入夜後燒會退的感冒痊癒。順道提一下,臨床上卻常看到「感冒發燒,食慾尚可,夜晚更燒」,表示有兩種情況:一是正氣弱而邪氣強,二是則卡陰。

 

題目三解答:清晨為平旦,陽氣未動,陰氣未散,飲食未進,此時腹瀉,中醫名為五更泄,屬腎陽氣不足,當用補陽藥。當人清晨醒來之時,丹田元氣(先天之氣,一般學中醫者稱之腎陽氣)會推動脾胃中土之氣(後天之氣) ,之後將氣推動到全身臟腑與關節肌肉。脾胃主運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及吸收水分) ,若脾胃失調即腹瀉,因並非外邪所致,所以不會一直腹瀉,僅會將陽氣推動前未吸收的食物排出,所以形成五更泄。

    還可用另一推衍方式但較為粗淺,即應用「便祕屬陽,腹瀉屬陰」,因無持續腹瀉,知並非外邪所致,故腹瀉屬陰寒,當用補陽藥。

 

 

五行

    古人將天地萬物歸類陰陽,為了更深入探討其運行也將萬物歸類五行,沒有學習五術者記憶五行都念「金木水火土」,而學習五術者記憶五行都念「木火土金水」,五行是限於同一層陰陽之比較,是屬於同一層陰陽的功能性,而非同一層陰陽的結構性,所以不同層陰陽的五行是無法互相比較。五行兼備,不得缺一,否則陰陽立傾。

    五行的關係有相生、相剋、合化,而合化一般很少提及,為隱藏的五行。五行不論相生、相剋、合化,其目的都在相生,維持其生生不息,然而相生或相剋有其存在的特定條件,不可濫推衍其生剋關係。五行間的陰陽與比例,可調控相生或相剋的走向,這部分屬於艱深的中醫範疇,在此文中就不論述。如果想深入五行的概念,可先學習八字學的領域,或者研讀欄江網(又稱窮通寶鑑)這本書。至於五行「平氣、太過、不及、制化、勝復、相乘、相侮」等名詞,可不予理會。中醫所應用的五行與八字學的五行略有不同,多了個「土」的概念,導致命相卜領域很難跨足醫的領域。

    在還沒論述五行時,我建議先將中醫相關的五行屬性背起來。

小腸

暑(熱)

四時交界

大腸

西

膀胱

 

先天五行生剋圖

 

五行相生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我,我生,我剋,剋我;母,我,子,妻,鬼。

五行相剋規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五行的每個屬性都是活的,當熟捻之後,還要配合陰陽的屬性。以下一一論述五行的每個屬性,看完下文或許你會丈二金剛,但多看幾次便能心領神會。

 

:木曰曲直,指樹木向上向外舒展,具生長、升發、條達等作用。木土剋用火解,金木剋用水化。「木賴水生,水淺滋潤,水深漂流,見火秀麗,點金更美,火炎木焦,金木相涵,火引金木。」對初學者而言,這些文言文實在不知如何應用,在此只需知道在用藥上會用到,且妙用無窮,暫不詳述。

    木外陽而內陰,木為陽和之氣,其性騰上而無所止,木喜金氣以收斂之,喜土重以蟠根,土少則根危,活木得火而秀,死木見火自焚,相制歸於中和。

    春天氣候微暖,植物發新芽長側枝,發新芽為升發之相,長側枝為喜條達(喜歡枝條發達),喜條達即喜疏泄(將根部吸收來的養分分散出去);肝臟再生能力很強;肝病黃疸時眼睛會發黃,故目屬木;眼睛會流淚,故淚屬木;不論高氣壓或低氣壓,為使氣團得以消散,而產生流動形成風,風使為使氣團得以消散為條達作用;果實初長時是酸的是綠的,初長即為升發,故酸、青屬木;太陽出升起於東方,故東方屬木。

    又分陽木與陰木

陽木(即甲木):甲木參天,木火通明,曲直不容金,地利盼潤膏

陰木(即乙木):乙木根深,只需陽地不宜陰,陰溼為大忌,熱喜水母生,寒宜用丙丁

 

:火曰炎上,指具溫熱、升騰等作用。「用水為伴,水火既濟;無水枯燥,太烈刑傷,木火通明,惡木太過,土多晦火」

    火為熱為光,以木為體則火有所附,以水為對象則火有蒸發。金得火和而能鑄鎔,水得火和則承既濟,遇土不明多成蹇塞,逢木旺處決定為榮。

    夏天氣候炎熱,故夏屬火;火為紅色,故赤屬火;心臟輸送血液,血為紅色,故心屬火;熱的時候,身體會流汗,故汗屬火;人體中有心在動,頭中有舌在動,果實內部有種子,因心屬火故舌、種子屬火。

    又分陽火與陰火

陽火(即丙火):丙喻太陽丁眾星,丙無壬水易偏枯,丙火不離壬水

陰火(即丁火):縱多溼木不生身,丁火柔中,抱甲而孝,丁火不離甲木

 

 

:土曰稼穡,指具受納、運化、承載等作用。「土性太實,無木不通,無金不靈,無水不膏,水泛土溶;火炎土凝,雖水難勝,焦燥不生;土凝木竭,土凝水竭,土凝金竭」

    土居中央,寄於四隅,土性厚重,無金則太實,無水則太燥,無木則不疏,見火多則焦。

    胃腸等消化系統(中醫統稱脾胃)位於人體中央位置,有受納及運化食物之功能,故脾胃屬土;嘴巴有受納食物之功能,故口屬土;食物經消化後會形成黃色糞便,故黃屬土;水果變黃之後多呈現甘甜且有香氣,故甘、香屬土;嘴巴會流口水,故涎屬土;通常在季節交替時會下雨,地面會潮濕,故溼屬土。

    又分陽土與陰土

陽土(即戊土):戊性厚重,無水太燥物不生,無金太實儀不揚,無木不靈硬直性

陰土(即己土):最怕乙壬佔席位,丁火不生愛寅巳

 

 

:金曰從革,指具肅降、收斂等作用。「金火相濟,鑄印表優;金輕火炎,金鎔消亡,金能生水,水泛金沉,土能生金,金多土賤,土多金埋,無土怕火;一金三水,力弱難勝;一金三木,頑鈍自損」

    金外陰而內陽,金重火輕則火滅,金輕火重則金消,金得火為成器。

    秋天氣候微涼,天氣乾燥,樹木落葉,這即是肅殺作用(秋收),為了使陽氣不會耗散,促使養分保留於根部(冬藏),以待來年春天的發芽,故秋、燥屬金;肺臟外有形而內空虛,符合金之外陰而內陽特性,故肺屬金;鼻腔屬呼吸系統,當感冒時會流鼻涕,故涕屬金;多數的金屬為銀白色,故白屬金;外邪(指六淫:風、暑、溼、燥、寒、火,所謂「淫」非指男女床第之事,而是有害身體之事物)進入人體多由呼吸系統,而人體體表最先接觸外邪者為皮毛,故皮、毛屬金。

 

    又分陽金與陰金

陽金(即庚金):庚欲丁煉辛愛洩,金火克戰土通關,金木作戰火調停

陰金(即辛金):庚金性寒辛中平,庚宜火兮辛欲水

 

 

:水曰潤下,指具寒涼、滋潤、下行等流通作用。「水火既濟,體全之象;土水相戰,有金化生;水火相對,有木化能;水多無金,土制有功;無金無土,泛濫奔流」

    水不絕源,仗金生而流遠;水流泛濫,賴土剋以堤防(不是提防噢!);水火均,則既濟。

    冬天氣候北方寒冷(南方仍暖和),萬物躲藏(即收引作用或冬藏),故寒、冬、北方、收引均屬水;樹葉落地堆積腐敗而變黑,故腐、黑屬水;鹹會使食物軟化,其性為腐,故鹹屬水;髮為黑,黑屬水,故髮屬水;收引作用或冬藏是藏到最深層,而人體的最深層為骨,故骨屬水。

 

    又分陽水與陰水

陽水(即壬水):壬水流下癸騰上,同為水行性大異,土厚止流不通達,為一般我們所認知的水,在人體類似腎臟及膀胱的作用。

陰水(即癸水):癸晦丙性,類似汽油或液態瓦斯的概念,在人體類似丹田的作用。

 

    看完五行屬性後,來個腦力激盪!

題目一:就單一的相生而言,是陽木生陽火或者陽木生陰火?

 

題目二:陰金加陰木是否會生火?陽金加陰木是否會生火?

 

題目三:假設賦予每種五行相同單位,比方用最常見的重量單位公斤,請問1公斤的陰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2公斤的陰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3公斤的陰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4公斤的陰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5公斤的陰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1公斤的陽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2公斤的陽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3公斤的陽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4公斤的陽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請問5公斤的陽金加1公斤的陰木,會產生什麼變化?

 

題目一解答:陽木生陰火,陽木不生陽火。

 

題目二解答:陽金加陰木是否會生陽火,陰金加陰木即是陰金剋陰木,陰木減損且不會生火。

 

題目三解答:去問懂五行的老師比較快,不然就要把所有章節都弄懂,才有辦法解答此題!

    古代皇宮坐向為坐北朝南,所以皇帝坐在龍椅上時,左邊為東名青龍,右邊為西名白虎,前面為南名朱雀,後面為北名玄武,所以面南稱王,面北稱臣。也因如此,古代地圖常見北南向,現代地圖則為南北向。

    五行屬性只是在某種觀點上的歸納,並非絕對,若再仔細深究,其他「四行」也包含其中。在此以酸味為例,酸有澀、收之作用,酸有嗆之感覺,嗆為升,升為炎上,故包含火性;澀為不順,似砍伐之痕跡,故有金之肅殺;收之作用屬水,故藏水性;酸味由甘味轉化而來,食物腐敗會變酸,醋由米、糖而變,故酸立於甘。所以五行是立於同一層次的陰陽而定,不同層次的五行不能相提並論!

 

    五行的滅絕在八字學而言,只要「一行」傾倒,則五行立滅;但人體五臟已定位,所以生病時,會按一定順序引起臟腑衰竭,即「我病à我生病à我剋病à生我病à剋我病」,希望各位牢記!在此以肝硬化為例,肝硬化初期,肝功能異常,沒有其他症狀,此為「我病」;隨著病程發展,會出現凝血異常、蜘蛛痣或胃食道靜脈擴張,屬於病及血脈,屬心之病,此為「我生病」或「子病」;接著血中白蛋白不足(即腸胃吸收功能異常),脾腫大,腹水、黃疸出現,食慾不佳,屬脾胃之病,此為「我剋病」或「妻病」;病情逐漸惡化,陰部水腫排尿不順,腎功能異常,稱為肝腎症候群,通常只剩3至8週的壽命,此為「生我病」或「母病」;最終水分堆積引發肺水腫或肺積水而邁向死亡,此為「剋我病」或「鬼病」。

在「我剋病」之前,都還算好醫治,一旦到「生我病」就難醫治,若到「剋我病」則神仙難救無命之人!

 

    以上是先天五行之運作,但人體五臟早已定位,其五行運作就有所改變,此稱為後天五行,待日後另闢章節再來說明!

 

 

中醫對人體結構的理解

    中醫對於人體構造分為肌肉骨骼系統與內臟系統,針灸推拿主要針對肌肉骨骼系統,內科用藥主要針對內臟系統。在此只提綱要,讓各位有個概念。

肌肉骨骼系統:可參考針灸學的專書

    十二經脈:即一般熟知的十二條經絡。

    十二經別:十二經脈的同名經在肘膝以上部位分出分支,進入體內與同名經臟腑聯繫,之後再出體表。

    十二經筋:通常以十二經脈之循行來描述肌腱的位置,推拿學較常用到,但 目前西醫解剖學體系較完整,或許以解剖學來描述會更清楚。

    十二皮部:通常以十二經脈之循行來做為皮膚表面的定位。

    奇經八脈:包含任、督、衝、帶、陽蹻、陰蹻、陽維、陰維。

    絡脈:由十二經脈分出的細支。

    孫絡:由絡脈分出的細支。

    浮絡:由孫絡分出的細支。

 

內臟系統:五臟、六腑(雖言六腑,實為五腑)、奇恆之腑、脾之大絡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

    六腑:雖言六腑,實為五腑,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奇恆之腑:腦、髓(指脊髓)、骨、脈、膽、女子胞(指卵巢、子宮)。

    脾之大絡:一般醫書將之列為針灸經絡之一,卻不知其作用及其應用,殊不知此絡僅存於女,不存於男,其作用乃將脾胃元氣送至任衝二脈(任脈指卵巢,衝脈指子宮),幫助子宮之收縮以排出經血。在西醫有一名詞「Krukenberg tumor」指消化道癌症轉移到卵巢,一般而言癌症很少轉移到卵巢,但消化道癌症卻常轉移到卵巢,至目前為止原因不明,但若以中醫的觀點而言,就是因為有脾之大絡的存在。

 

題目一:當患者扭傷膝蓋導致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的肌肉或筋骨疼痛時,請問是否也會引起體內肝或膽的氣血運行改變?

解答:身體氣血的運行,主要經由臟腑之運作,而我們所熟知的十二經絡只是通道,不能主宰臟腑氣血之運行。我們所學的十二經絡循行方向,其實只是方便記憶,其經絡中的氣血運行實際是雙向,這點由下針手法當中的「弩法」可得到印證,由此可知取穴原則中的「通經取穴」、「接經取穴」是不存在的。所以答案是不會改變體內肝或膽的氣血運行。在臨床上我們可遇見因車禍受傷而被雙腿截肢的患者,其肝功能或膽功能不受影響,由此得到印證,除非感染而影響到肝膽。

 

題目二:當我們按摩頸部或背部肌肉時,是否會因此造成神經性肺水腫?

解答:神經性肺水腫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指腦或脊髓)所造成,不會由周邊神經系統(指脊神經)所導致,而按摩頸部或背部肌肉可舒緩脊神經,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因此不會造成神經性肺水腫。

 

 

 

 

 

 

五臟之間氣血的走法

 

 

    身體中臟腑之間氣的走法與肌肉骨骼系統的十二經脈流注,是二個不同體系,不可混為一談,然而多數學中醫者卻不知「身體中臟腑之間氣的走法」,導致中醫內科逐漸沒落。欲探中醫神秘的面紗,則必熟記身體中臟腑之間氣的走法。

    臟腑之間氣的走法實為中醫的生理學,待日後跟診學習中醫病理學時,才會理解此圖妙用無窮!在此將詳述此圖:

    人活著靠二股氣,一為先天之氣,一為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即遺傳自父母的基因,這種先天之氣有宏觀與微觀,就身體而言是命門火,就靈魂而言是精,就臟腑而言是魄,就細胞而言是 DNA。以西方醫學來看,命門火、精、魄接無從抓摸,西方醫學屬唯物論演繹法,講求科學實證,較難以研究此宏觀動態概念。中醫屬唯心論歸納法,難以推衍至微觀層面,但只要邏輯推理合理,則亦屬科學。

言歸正傳,命門火(亦稱丹田之氣)溫煦脾胃(指消化系統),使脾胃有蠕動的張力,繼而產生食慾(中醫稱為胃口),當吃下食物後,在命門火與肝氣共同的協助下(即肝分泌膽汁,經膽囊分泌至十二指腸),促進脾胃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即胃作初步分解食物,胰臟分泌胰液至十二指腸,小腸吸收食物),脾胃吸收食物而產生水穀精微(即小腸吸收醣類、胺基酸、脂肪),往上輸送至心肺(即經由下腔靜脈到心臟肺臟,再到各個造血的骨頭),在肺氣的幫助下(這點與西方醫學有差異,西醫認為在紅血球生成素的刺激下,協助造血),在心臟將食物的精微化為血(這點與西方醫學有差異,西醫認為在骨頭造血)。此時也在肺氣的幫助下,心臟將氣血送至全身各處;往頭部的氣血,需藉助肝的升發之氣才能送達(這點與西方醫學有差異,西醫認為只須心臟力量即可);往腎臟的氣血,需藉助肺的肅降之氣才能送達(這點與西方醫學有差異,西醫認為只須心臟力量即可);往四肢的氣血,需藉助脾胃之氣才能送達(這點與西方醫學有差異,西醫認為只須心臟力量即可)。氣血到達腎臟時,需藉助脾胃之氣(在西醫指血壓的灌流),將氣血分清泌濁(西醫指製成尿液與腎臟再吸收的功能),濁為尿液經膀胱排出,清為精氣流入丹田為全身所用。氣血到達頭頂後,血氣化液經由督脈下行(類似腦脊髓液),至背後膈俞處,血流入心與入肝(西醫沒有此環節),其餘之氣流入丹田。氣血到達四肢後,血氣會化液經由各經絡流回臟腑(類似淋巴系統)。

    上述氣血循環的某些路徑西醫沒發現,但中醫卻有描述,不表示這些路徑真實存在,有時僅是功能上的描述罷了,但別忘了治療時仍要用到中醫所描述的路徑概念,才能顯現出其療效!

 

 

 

臟象理論

    所謂的「臟象」是指患者的症狀,歸屬於那個臟腑,雖然沒有絕對,但至少給你一個大方向,綜合多項臟象並配合氣的走法,診斷生了何病。當然若你已會西醫的診斷思維,若配合中醫的臟象,對診斷疾病則如虎添翼。但對一般人而言,對西醫的理解會比中醫的理解更遙不可及。舉例來說,手抖該如何診斷,西醫會考慮甲狀腺問題、情緒問題、腦神經問題、頸椎壓迫問題、血糖問題等,這些對一般人而言太專業了;中醫臟象則認為手抖如同風吹樹葉,樹葉在動,而脾主四肢,當氣血瘀而形成痰,則略微阻塞經絡,所以診斷「脾痰阻且風邪入內」。所以古書中,有一本書「諸病源候論」就是將症狀歸類至臟象的專書,有興趣者可深究!至於內經素問的「病機十九條」僅是粗略的分類歸納,可供參考而實用性不高。

    本文則先將每個臟腑臟象與應用提綱契領,底下再做說明。

 

  • 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 喜條達,喜疏泄(能下泄而不能外泄),主升發
  • 藏血,藏魂
  • 多血少氣
  •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 肝木因平而旺(肝血旺),土之所喜。若不平而自旺者(肝風火旺),則土之所畏。肝虛有二因,其一為腎水衰,其二為肝鬱(不平之極),治肝必解鬱為先,鬱解而肝氣自平,何至剋土哉?
  • 木鬱何以使水閉?木鬱使「心腎不交」。
  • 酸澀收,收金水之氣以生肝木,使木得以條達。然過於酸,則亦阻絕肝之升發之氣,反使肝鬱而無法條達,故傷肝。

 

    中醫的肝包含西醫的肝臟、情緒管控、血壓控制、指甲等,肝藏血就如同長江的鄱陽湖,沒辦法支配長江水往哪流,卻可支配長江的水量,就人體上如同血壓控制(在西醫觀點,血壓是心臟與血管張力調控,而非肝臟);將軍易怒且謀略殺敵,如同情緒管控;指甲生長需要穩定的血流供應,而供應指甲的血管非常細,當肝藏血出問題時,指甲生長就出問題。西醫觀點的肝臟則是負責分泌膽汁幫助消化、脂肪代謝、血糖調整、解毒、小部分造血等功能,肝臟位於右上腹(中醫稱右脇),因中醫的肝包含西醫的肝臟,當然也包含上述功能。肝外陽而內陰,外陽屬氣為喜條達、喜疏泄、主升發,內陰為藏血。

    來個問題讓各位動動腦,請問肝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噁心、嘔吐、疲憊、右脇悶、寒熱往來、黃疸、腹水、便祕、凝血異常。

    右脇是肝之所在,肝氣無法條達則氣鬱,氣鬱則右脇悶脹,故氣鬱為肝之木病,此時肝木亦影響膽木之運作;

    繼而「子病」,即肝之火病,凝血異常與寒熱往來;

    接著「妻病」,即肝之土病,所謂木剋土,(1)膽木剋胃土:噁心、嘔吐(2) 肝木剋脾土:疲憊、黃疸、腹水。腑者泄而不藏,當胃土被剋致胃濁氣不下泄而上逆,所以有噁心、嘔吐;脾主四肢,當脾土被剋致四肢氣血不足而產生疲憊;脾主運化,當脾土被剋致消化吸收差及腸子蠕動差,而產生腹水、便祕;脾為土主黃色,肝開竅於目,陽木膽助陰土脾欲化金,但脾為肝木所剋,失其功能而現原色,故眼睛出現黃疸,屬陰黃。

 

 

  • 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 腎水供其液滲入膽中,故腎虛膽亦虛
  • 多氣少血

 

    中醫的膽類似西醫的膽,至於「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在臨床上似乎用不著。肝膽為表裡臟腑,會互為影響。請問膽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口苦、噁心、嘔吐、發熱、黃疸、腹痛。

    腑者泄而不藏,當胃土被剋致胃濁氣不下泄而上逆,所以有口苦、噁心、嘔吐;

    繼而「子病」,即膽之火病,發熱即發燒;

    接著「妻病」,陽木膽助陰土脾欲化金,當陽木膽汁不能下泄而逆回肝,致肝鬱剋脾土,肝開竅於目,但脾為肝木所剋,失其功能而現原色,故眼睛出現黃疸,屬陽黃。

 

 

  •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主神明,藏神
  • 主血脈
  • 多氣少血
  • 諸瘡痛癢,皆屬於心
  • 心無水養,則心君不安,遷怒於肺金,肺金畏火炎,移熱於腎,故致腎水竭。水竭則水中火無所依,又得心火之相會,翕然升變為龍雷,由下焦騰中焦,再騰上焦,有不可止遏之機。
  • 寒涼直折其火,可暫用,不可久用。腎中邪水最剋心火,腎中真水最養心火。
  • 心不交腎,日不能寐;腎不交心,夜不能寐。黃連肉桂同用則心腎交。
  • 呼出心與肺

 

    中醫的心含西醫的心臟、大腦思考作用、造血功能等,心主神明即指大腦思考作用。西醫觀點的心臟則是負責全身血液輸送、血壓維持。赤屬心,諸瘡痛癢均會紅腫,故屬心。

    來個問題讓各位動動腦,請問心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胸悶、喘、躺著更喘、下肢水腫、倦怠、食慾差、腹脹、心悸、心律不整、泡沫痰。

    「心本病」:心主血脈,當無法輸送足夠的氣血到其他臟腑時,而產生倦怠,此時為使其他臟腑有足夠氣血,只好增加心跳數,而產生心悸、心律不整。

     繼而「子病」,即心之土病,脾土弱而胃口差,產生食慾差;脾土弱而胃氣不能下泄而產生腹脹;脾土弱而不能運化水,即土不制水,而產生下肢水腫;

    接著「妻病」,即心之金病,肺助心之力因心不受而反彈,反致氣鬱而產生胸悶;氣血鬱於肺,而產生喘,當氣血鬱積更甚,則躺著更喘;當氣血鬱積溢於肺,氣血無所化則產生泡沫痰。

 

 

心包(中):實則指西醫的腦膜,而非指西醫的心包膜

  • 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 多血少氣
  • 心火陽火,其勢急可避;心包之火陰火,其勢緩可親;心火灼肺,一時之刑;心包剋肺,久遠之害。害生於刑者,勢急而患未大,害生於思者,勢緩而患漸深也。

 

    當腦膜發炎時,會發高燒及意識不清,不建議用中醫處置!中醫古代有個病名「中惡」,現代有很多類似名詞「中邪」「卡陰」「犯沖」「中煞」「抓交替」,通常較少以發燒來表現,倒很常以意識不清來表現,其實這種情況就是中醫的心包生病,屬於中醫祝由科的處置範疇!

 

 

小腸

  •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古書記載為多血少氣,個人經驗為多血多氣
  • 泌別清濁
  • 小腸之火,飲通膀胱,必得腎中真水之氣相引。

 

    心小腸為表裡臟腑,會互為影響,雖然書上有記載小腸臟象,然而卻鮮少診斷小腸生病的案例,通常將小腸疾病或功能列入中醫「脾」當中。

 

 

  • 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 主運化,散精,升清陽之氣
  • 統血,主四肢
  • 多氣少血
  •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 土不制水時,症狀依序為: ①小便數(土無法助腎收斂腎水),繼而便秘(利小便則實大腸)②便秘(腎水不足),小便此時無減少③脾失運化(清陽不足),會軟便或腹瀉(五更瀉或脾虛泄瀉)、小便減少④濁陰不降致便難但便軟。

 

    中醫所謂的脾包含胰臟、脾臟、十二指腸、小腸吸收功能、大腸吸收水分功能、精神體力、免疫力、血壓控制、造血功能等,學西醫者會無法理解中醫的脾,主要是認知錯誤,將中醫的脾認為只是西醫的脾臟。運化水穀,指胰臟分泌胰液、十二指腸消化、小腸吸收功能、大腸吸收水分功能;升清陽之氣指精神狀態、免疫力及脾臟功能;主四肢指體力;統血指(1)分配氣血到每個臟腑,就是血壓控制(2) 造血功能。

脾在人體中猶如一具幫浦,傳輸各處所須之能源,那麼這幫浦的運轉在什麼情況下會受影響呢?

1.驟然寒冷:外感風寒或一下子吃入大量冰。

2.長期食物冰冷:長期吃生菜或冷飲。

3.情緒失調:緊張、生氣、鬱悶。

4.少運動

5.少曬太陽

6.飲食不定時定量

7.食量少

8.飲水少

9.久居溼地

10.受另一磁場干擾

11.飲酒過量

12.作息不正常

以下就上述原因一一敍述說明

  1. 驟然寒冷:當馬達運轉時,突然澆冷水,會造成外冷內熱之情形。幫浦內的活塞可能因此運轉不順,人體也是如此。驟然飲下大量冰冷水,會造成脾運化失調。至於,外感風寒方面,直中胃腸(即直接入陰分者),長久以來,風邪未出,亦將產生脾運化失調。
  2. 長期食用冰冷食物:人屬動物,人之所以會動,靠內部二股動能(一為先天之水,一為後天脾胃土),若長期食用冰冷食物,必消耗此二股動能內的熱能,此時身體內的動能減少,各器官間的運作也變慢,繼而體內無形之痰就容易堆積。(*目前坊間流行生機飲食,偶而為之無大礙,長期下來,身體必損。*目前坊間流行生機飲食來治療癌症,是根本搞不清楚疾病的病機才會有此想法。)。疾病之過程分為未病及已病,已病又分成:相生階段、相剋階段、離經階段、奪經階段、死(古代謂「死」即病危,「亡」才是往生之意)階段,命絕階段(即「亡」,即往生)。只有在相生階段,才能以飲食、運動將疾病治愈,此階段藥物共是加速復原。若到相剋階段後,飲食、運動為輔助治療,藥物治療才是正途。

    既然提到疾病階段論,順便提一下「中惡」,「中惡」是內科疾病中唯一可從未病直接到死階段的疾病。

  1. 情緒失調:思傷脾,怒傷肝。情緒屬肝,當情緒不穩定時,肝氣不疏則不條達。故形成肝氣鬱,繼而木不疏土,土不得肝木之升則不運化。久之則脾胃吸收功能下降,其氣無法供養四臟,月經就會亂掉。
  2. 少運動:運動可促進代謝,增加陽氣,將身體有氣稍不暢之處疏通,如此體內之痰(類似動脈粥狀硬化、胰島素阻抗性、脂肪堆積、藥物用久後失效等概念)就不易形成與堆積。
  3. 少曬太陽:人是地球的一部分,是地球之縮影,植物也是如此。植物須陽光以強化枝幹及吸收養分,人亦如同植物,可增強陽氣以輔佐脾土之運化,另一方面可激活Vit D而強化骨骼。
  4. 飲食不定時、不定量:人具生物時鍾,如同月球有圓缺規律,此球有四季規律,若飲食不規則,則脾胃負擔增加(因無所適從,該須能量時,不給食物;不須該能量時,給一大堆)。久之脾胃必失去代償性,吸收力下降,也相對影響其他臟腑。
  5. 食量少:刻意的減肥或食量減少,時間一久造成脾怠惰。
  6. 飲水少:土地要能生長植物則必須肥沃,需要有足夠的水份(但也不能太多,久居濕地即水太多)。人體要有足夠的水,才能運送養份到各處,另一方面化解脾運化所產生的熱及運走廢物。
  7. 久居濕地:即水太多,則土不制水。故病機十九條中提到「諸濕腫滿皆屬脾」。
  8. 受另一磁場干擾:即中惡,古代屬祝由科,現代中醫多斥之,認為不科學。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此病之發生率約占2-5%,醫藥罔效。
  9. 飲酒過量:酒為陽之悍氣,其氣竄,少量助陽氣升,過量則陽氣亂。陽氣亂則無法生精入丹田,而易造成丹田痰聚,陽氣亂,脾胃逆氣貫行,肝氣不疏而形成中焦氣阻。
  10. 作息不正常:白天人類出門工作賺錢,晚上陸續回家休息並帶回工作所得,人體也是如此。陽氣推陰血佈行全身,在周邊化氣為液,帶著濁氣與精氣於夜晚入肝生精解毒排濁,精氣經脾下壓入丹田,濁氣隨糞便而出。當作息不正常時(即晚上不睡覺),濁氣鬱於肝中又不生精氣,故白天易口乾、口臭、腹滿,久而久之,脾不得肝氣之升也不得肝精之潤,則漸失其運化,而百病叢生。

    來個問題讓各位動動腦,請問脾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頭暈、虛弱倦怠、胸悶、心悸、腹脹、便祕或腹瀉、面黃貧血、消瘦、四肢冰冷、水腫、小便頻數但尿量正常、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少、月經滴滴答答。

   「脾本病」:脾主運化,升清陽之氣,當脾病時,無法輸送足夠的氣血到其他臟腑時,而產生頭暈、虛弱倦怠,此時為使其他臟腑有足夠氣血,只好增加心跳數,而產生心悸;脾土弱而胃氣不能下泄而產生腹脹;消化吸收不良時,產生便祕或腹瀉。當脾氣血不足而使脾之大絡供應子宮卵巢氣血不足,就造成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少、月經滴滴答答。

     繼而「子病」,即脾之金病:脾供應到肺之氣血不足時,產生胸悶、體力差;當消化吸收不良及肺氣不足時,造血能力下降及氣血到四肢減少,產生面黃貧血、消瘦、四肢冰冷。

    接著「妻病」,即脾之水病:脾土弱而不能運化水,即土不制水,而產生下肢水腫(在西醫而言是營養不足導致血中白蛋白下降)及小便頻數但尿量正常。

 

 

  • 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 游溢精氣,輸於脾
  • 多血多氣
  • 主受納,腐熟水穀,降濁陰之氣
  • 調胃之法,平肝為重。待肝氣平矣,則以補水為急,然水不易旺,仍須補肺,金旺水生,水可養木,金旺剋木使其不剋土,胃乃生。

 

中醫的胃包含西醫的胃及大腸的升結腸與橫結腸。

    脾胃為表裡臟腑,會互為影響。當胃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嘔(有聲無物)、吐(有物無聲)、打嗝(中醫稱噦)、口臭、腹脹痛、口苦。

    腑者泄而不藏,當胃土被剋致胃濁氣不下泄而上逆,所以有噁心、嘔吐、打嗝;膽木剋胃土時,產生口苦;胃有外邪時,產生口臭。

    繼而「表裡病」,即脾病,故腹脹痛。「子病」為胃火影響大腸水分減少而有便秘。

    順便提一下,人體大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升結腸有大便積稱為燥屎;橫結腸有大便積稱為胃家實;降結腸與直腸有大便積稱為便秘。

 

 

 

 

  • 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 主肅降、肅殺
  • 多氣少血
  • 主氣,主皮毛,藏魄
  •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 通調水道,宣散衛氣
  • 肺腎相親,更倍於土金相愛。以土生金,而金難生土,肺生腎而腎養肺。腎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腎水不潤。肺不能竟生腎水,必得脾土之薰蒸,肺始有生化之源,乃土貪生金,而忘剋水。
  • 呼出心與肺

 

    中醫的肺包含西醫的呼吸系統(肺臟、咽喉、鼻)、呼吸過程的呼氣作用、幫助腎臟kidney的過濾作用、毛孔的散熱作用與收縮作用、幫助造血、幫助心臟推動血液、末梢血液與淋巴的回流。宣散衛氣指毛孔的散熱作用或流汗;通調水道指幫助腎臟kidney的過濾作用;主氣指呼吸過程的呼氣作用、幫助造血、幫助心臟推動血液,呼吸過程的呼氣作用是將肺濁氣血排到體外,即西醫的換氣作用;主肅降、肅殺指毛孔的收縮作用、氣化液及幫助大腸排便,所謂氣化液指微血管末梢滲出組織液供細胞使用後,由靜脈及淋巴回收回流的作用。當排便時,必須要憋氣。

 

    來個問題讓各位動動腦,請問肺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胸悶、喘、咳、有痰、便祕、感冒症狀(鼻塞、流鼻水、聲啞、畏寒)、咽乾痛、水腫。

    「肺本病」:肺主氣,將濁氣呼出,當肺病時,無法將肺濁氣血排到體外時,而產生氣鬱而胸悶,更嚴重時就產生有痰、咳、喘;肺與大腸相表裡,故有便祕。咽喉鼻均屬肺,故外感時會有鼻塞、流鼻水、聲啞,肺主皮毛故畏寒。

     繼而「子病」,即肺之水病:氣化液生病時,則幫助腎臟kidney的過濾作用失調或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產生水分滯留而水腫。

    接著「妻病」,即肺之木病,而非肺剋肝病:當氣血供應末梢不足,氣不化液而化痰,手指穩定度不佳易產生手抖或杵狀指,手抖為風吹枝葉晃動之相,杵狀指為木節之相,均為木之病。

 

大腸

  • 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 多氣多血
  • 為闌門,傳化糟粕
  • 由腎水供應水氣以潤之
  • 水不能生金,而能養金。水土俱是大腸之父母。
  • 必得真水而養,得邪水而蕩。邪旺而正不能亂,則沖激澎湃,傾腸而瀉。故大腸尤宜防水,防水者,防外來之水,非內存之水。

 

中醫的大腸則類似西醫的大腸,主要負責排便與水分吸收。排便之順暢有賴於1)無壓力 2)情緒穩定 3)無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 4)肺氣足5)脾胃降濁陰之功能良好6)下焦無瘀阻7)腎水足。上述缺一不可。若水分吸收過多則便秘;水分吸收不良則軟便或腹瀉。

 

 

:癸水

  • 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 藏精氣,主閉藏,主納氣,主水,主骨
  •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 多氣少血
  • 吸入肝與腎
  • 腎水之生,取於三經;腎水之化,亦取於三經。是那三經?腎不通肝之氣,則腎氣不能開;腎不交心之氣,則腎氣不能上;腎不取脾之氣,則腎氣不能成。
  • 腎中邪水,最剋心火(=水火未濟);腎中真水,最養心火(=水火既濟)。其差別為「肝木氣鬱,心腎閉塞;肝木氣通,心腎相交」

 

    中醫的腎與西醫的腎臟(Kidney)有截然不同的概念,西醫的腎臟歸屬於中醫膀胱的範疇。中醫的腎包含呼吸過程的吸氣作用、腎臟(Kidney)的紅血球生成素(EPO) 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甲狀腺、腎上腺、腦下垂腺、生殖腺)、生殖系統(生殖器、睪丸、攝護腺、卵巢、子宮)、調控泌尿系統的功能(例如腎素Rnin作用)。中醫的腎分為(1)腎陰血與(2)腎陽氣。腎陰血指腎臟紅血球生成素的造血,就西醫而言,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這些紅血球間並無差別,但以中醫的眼光而言,這些紅血球又分成菁英紅血球及一般紅血球,分別稱為精血與一般血。腎陽氣又稱元陽、命門火、守邪之神、小心、龍雷之火、丹田,腎陽氣類似汽油,汽油有液態的本體及氣態的油氣,液態的本體即腎水(又稱元陰、精、一般中醫謂之腎陰),而氣態的油氣即腎氣(一般中醫謂之腎陽或腎水)。在此稍作整理如下:

腎:陰—血(又分精血與一般血)

陽—氣: 元陽(命門火、守邪之神、小心、龍雷之火、丹田、先天之氣)

    腎水: 元陰(=精)( 一般謂之腎陰)

        腎氣(一般謂之腎陽或腎水)

    由於一般中醫對於中醫的腎與膀胱搞不清楚,所以將腎陽、腎水、腎氣、腎陰混為一談,希望有志於中醫者,能明辨之!切記中醫的腎沒有明確的實質器官!

 

    來個問題讓各位動動腦,請問中醫的腎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頭脹痛、胸悶、上背痛、潮熱、口乾、失眠、易怒、虛弱、陽萎,怎麼與更年期症狀類似呢?

    一般而言,腎陰血幾乎不會有問題,除非祖墳或居家風水影響,所以暫不提腎陰血部分。腎陽氣才是問題所在,初病時,元陰耗而腎氣無法收回丹田(中醫稱奔豚),腎氣聚於頭與背(六陽之會),於是產生頭脹痛、胸悶、上背痛、失眠。當腎陽氣逐漸外散時,老化加重,產生虛弱、陽萎症狀。

    繼而「子病」,即腎之木病:往來寒熱、怒屬木,產生潮熱、易怒。

    接著「妻病」,即腎之火病:木病後,水火不濟,火炎上致口乾,此處之口乾無法以喝水緩解。

 

 

膀胱:壬水

  •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多血少氣
  • 喜陰火,不喜陽火,得陰火而化。

 

    中醫的膀胱包含西醫腎臟Kidney的分清(再吸引作用)、泌濁(過濾及分泌作用)及西醫膀胱Bladder的排尿。目前中醫界對中醫之腎與膀胱常搞不清楚,把kidney當成中醫的一般腎陰,把adrenal gland & gonad gland當成中醫的一般腎陽,把bladder當成中醫的膀胱,無疑將中醫推向死胡同,惟有對上述分類弄清楚,才能使中醫再回正途。

 

    中醫的膀胱如何運作?請不要用西醫的眼光來解讀,因為這牽扯到中藥治療方針!食物入脾胃後,在小腸吸收水穀精氣,之後分成穀氣與糟粕,糟粕送入大腸,大腸吸引水份而滲入膀胱,其他則為大便排出。水分在膀胱氣化,一則送至膽而成膽汁,一則形成尿排出。膽分泌膽汁後,由小腸吸收。如此形成循環。中醫的膀胱是中醫腎的竅口(另一腎竅口為精竅),負責腎氣的固攝。

 

    請問中醫的膀胱出問題時,會有那些症狀?類似西醫的尿毒症(慢性腎衰竭),有水腫、小便數或小便少、食慾差、心悸、喘、失眠、貧血面黃。

    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病時會出現「中醫的腎」症狀,腎主水,故初期小便數,後期小便少致水分滯留產生水腫;腎氣無法收回丹田使陽氣聚於頭而造成失眠;腎氣無以溫煦脾胃致食慾差。

    繼而「子病」,即腎之木病:往來寒熱屬木,產生潮熱。

    接著「妻病」,即腎之火病:火炎上致口乾,此處之口乾無法以喝水緩解。

    再來是「母病」,即腎之金病:水分滯留於肺,產生心悸、喘。

    最終是「鬼病」,即腎之土病:胃口差及消化食物養分不足己用,而造血異常,產生貧血面黃。在古代,此已行將就木,而現代有洗腎機得以延續生命。

 

 

三焦

  • 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多氣少血
  • 最親者,膽木也(由此知,膽液經此而滲入)
  • 喜制水,但非親水,而喜入於水內
  •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化精微,將食物精華擷取出),下焦如瀆

 

    在人體臟腑中實在找不出三焦這個器官,那怎麼會有三焦的臟象呢?實際上,這就是指丹田的作用。可參閱上文腎之臟象段落。

 

 

    從上述臟象中,你會發現同一症狀,五臟臟象都會提及,所以必需注意症狀出現的先後順序,才比較容易推理出原始生病臟腑。

 

    合病與併病之差別?以肝為例,肝硬化時容易造成胃食道靜脈瘤出血,此時若肝硬化能治癒,則胃食道靜脈瘤出血會消失,稱為肝胃合病;肝硬化時常合併有胃潰瘍,此潰瘍若為幽門桿菌所引起,稱為肝胃併病,此潰瘍若為肝硬化引起的壓力性潰瘍,此時稱為肝胃合病。合病者,有因果關係;併病者,無因果關係。所以合病者,可用五行推理其關係與進展;併病者,不可用五行推理其關係與進展,應個別論述。

 

 

 

 

 

磁場概念

    多數的中醫師不懂此領域的知識,甚至駁斥此領域,導致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之情況。在未進入正題前,來看一段真實案例:

病人:醫師,自從今年(西元2018年)農曆年一過,我就一直咳嗽,半夜也咳,沒有痰,體重也沒減輕。由於睡眠時會咳醒,所以導致失眠,白天精神不好,實在很痛苦。我去看過胸腔內科,告訴我胸腔沒問題,懷疑我是胃食道逆流,將我轉到腸胃科,腸胃科幫我做胃鏡,告訴我說「沒有胃潰瘍,確定是胃食道逆流」,於是開給我吃胃食道逆流藥物,吃了三個月藥物,症狀一點也沒改善。腸胃科醫師於是懷疑我是精神疾病,想將我轉介到精神科,所以我就不去西醫看了。後來我到中醫去看,去過二家醫學中心的中醫科,前後治療也三四個月,也一點效果也沒有,於是我去問神明,神明說沒有祖先問題,只是身體問題,請我一定要去找醫師治療。我突然想到二年前,你只花五天就治好了我二個月的感冒咳嗽,所以我就來找你了!

醫師把了病人的脈後,起身從書架上拿起了一本今年(西元2018)的農民曆,翻開首頁,告訴病人說:不論房子的坐向,請問你睡覺的房間,是位於房子的東西南北哪一方?

病人:北方。

醫師:今年狗年大利東西,不利南北,五黃大煞又在北方,五黃即腸胃,五黃主病符,你的胃食道逆流即是居住於五黃位導致,所以藥物無效。但因只有胃食道逆流,而無其他大病,又沒有常住院或開刀,代表你家不是南北向,若你家是南北向,你的情況不會如此單純。所以要解決你的胃食道逆流,只要換到東或西邊的房間即可,不用吃藥,你的胃食道逆流會在1-2周內痊癒,所以我就不開藥給你,希望你回去後能換個房間睡。

病人:我家房子坐向是坐東朝西,我回去後會換個房間睡,若一個月沒有好,我再來找你。

一個月後,病人又來找醫師。

醫師:你哪裡不舒服,要來看診?

病人:我今天來看感冒,不是來看胃食道逆流。正如你所說,我回去後換個房間睡,二個星期左右,胃食道逆流就好了,連藥物都沒吃,真是太感謝醫師了!

 

    萬物皆由原子所組成,而原子是由電子繞著質子所組成,當電荷運動或電場變化時,就產生磁場。換句話說,能量運作的過程,會產生不同的磁場。磁場是一種看不見且摸不著的空間,也可能隨時間或空間而改變其磁場強度。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太陽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因為周遭的星球與星系相對位置均不同,所經歷的空間磁場就會隨時間而有不同,所以萬物或能量皆有其磁場,在金屬類很明顯,在非金屬類則不明顯,只是強度大小與空間大小的差別罷了!因時間不同,所產生的磁場不同,所以有擇日學、八字學、紫微斗數的產生;因空間不同,所產生的磁場不同,所以有風水學的產生;因思惟(思惟是一種能量的運作, 亦稱念力)不同,所產生的磁場不同,所以有宗教學的產生。

 

    磁場有個特性,乃「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如前述思惟是一種能量的運作,就產生的磁場,而依磁場特性就產生「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你看見的世界,即是你了內心世界」、「念力」等概念。舉個例子來說,「錢夠用就好,不必太多」顯示一個人只想到自己,而沒想到幫助他人,所以不會考慮大佈施,隨時間推移,其所累積之福德也少,他日再應化於人間就可能是「僅以餬口,怎麼存不了錢」,這就是念力磁場的結果。由於念力的磁場,會感召類似磁場(如朋友、鬼神、神明)的加入,或加入類似磁場,形成作惡的力量(佛教稱為業力)或行善的力量(佛教稱為願力),而找到或住進相應的風水地理,再由風水地理放大念力磁場,如此形成循環。除非善知識之點化,打破惡性循環,重建良性循環。所以要建立良性念力磁場,就必須有「隨緣消舊業」、「樂觀」、「願力」的人生觀。而影響人的磁場強度依序為:陰宅>陽宅>思惟念力>改運或吉祥物。改變陰宅或陽宅,在佛教稱為破壞現行,約三個月內即可看見外在情況的改變;改變思惟念力,通常要三個月後才可看見外在情況的改變;改運或吉祥物通常不能改變外在情況,只有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生病的過程中,如何運用磁場的特性呢?再來一段真實的對話:

病人:我已經去參加冤親債主法會超渡,何時冤親債主才會離開?

法師:因為你的觀念導致冤親債主不會離開,你只是想花錢消災,所以你沒有真實懺悔!

病人:我已告知冤親債主「我錯了,請你原諒我」,為何冤親債主還不放過我?

法師:真實懺悔是「不求原諒,當下承受,也不冀望冤親債主離開,反而請求冤親債主能護持你,讓你能為這些冤親債主及九法界眾生念佛念法念僧,也請冤親債主與你一同念佛念法念僧,並且心中起一念,我願護持所有冤親債主直至你們成佛後我才成佛,也願佛力加持所有冤親債主、九玄七祖、九法界眾生能見性證菩提共成佛」,身體有痛但心無苦。除了懺悔外,還需供養,但不是供養我法師個人,而是供養佛法僧三寶,記得什麼東西都可供養,別忘了吃藥也是一種供養。

病人:那麼吃藥要如何供養?

法師:面對生病,心中起一念「因眾生有病,我才示現生病,以我色身的病痛來承擔眾生的無明業障,替代眾生受苦,讓九法界眾生皆得離苦得樂。也願佛力加持九法界眾生,在有緣的時空中,能學習佛法、精進佛法、護持佛法,見性證菩提」;吃藥時,心中起一念「願此世間之醫藥入我身口意時,昇華成清淨法流,轉眾生的煩惱為諸佛的妙智,轉眾生的無明為諸佛的見性,轉眾生的五濁為諸佛的清淨」。

病人:藥師經提到「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 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皆悉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我也服了某寺院的藥師咒水,也念了多遍的藥師咒,為什麼我的病還沒好呢?

法師:「至心念誦」乃無人相、我相、壽者相、眾生相,還有生病這回事嗎?

病人:...........

 

    當樂觀的念力產生,即會吸引類似念力的磁場,精神則會積極向上,正常細胞則會有活力,陽氣充足,逐漸健康;當悲觀的念力產生,即會吸引類似念力的磁場,精神會萎靡不振,正常細胞沒有活力,濁陰堆積,逐漸虛弱。

    當面對致命的疾病時,除了找醫師治病外,或許利用改變磁場會出現另一現生機。但這又牽扯到善因緣或惡因緣,善因緣指找到對的醫師及正確改變磁場,此時在鬼門關前回頭是岸;惡因緣指找到對應的醫師及錯誤改變磁場或沒改變原本錯誤磁場,此時在鬼門關前是一門深入,無法回頭。而善因緣果或惡因緣果,皆由個人福德所致,因此所有宗教都教人為善,心存善念。在此也希望為醫者,能有宗教信仰,行有餘力,可接觸其他五術類別,在有緣的時空中(不一定是這輩子),能得善知識之指導,運用前人的智慧造福更多的眾生。在醫病的過程中,醫者的仁心才能感化患者的冤親債主,患者的真實懺悔才能使患者的冤親債主放下怨念執著,才會讓疾病出現轉機。若醫者只想賺錢,患者只想「只要花錢,就可以把病治好」,其結果就是隨因果流轉,該好就好,該壞就壞,該拖就拖。

    現代社會講求自身權利,所以醫師為了自保,每當遇見患者或家屬詢問病情,總是以最悲觀的立場來談論病情,結果病患通常以悲觀來面對疾病,負面思惟及疾病的負面能量造成負面磁場,這是整個社會的共業因緣。如果這個社會能給醫師更大的空間(不要動不動就有醫療糾紛),帶給患者樂觀的信心與立場,對於病情或許有正能量磁場而改善病情,分寸要拿捏得宜,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

 

 

 

 

藥物服用法及食物禁忌

    以前剛學醫時,每個醫師對食物禁忌略有不同,網羅眾多醫師的看法,結果食物禁忌多到不勝枚舉,其實還是回歸典籍記載與疾病原理,不應人云亦云。以下是基本原則:

*凡藥在上者,不厭其煩而少;在下者,不厭其煩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凡病在上者,先食而後藥;凡病在下者,先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者宜饑食而在晝;病在骨髓者宜飽而在夜。

*咀嚼法,取清汁,易循經絡;若至高之病,加酒煎;膈上病,以蜜煎;散者,不循經絡,只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糊麵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醋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通常用於婦科;煉蜜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

*藥中有人蔘者,忌白蘿蔔。

*氣欲收回丹田者,忌辣椒:更年期忌辣椒、退化性關節炎忌辣椒、男性不孕者忌辣椒。

*形寒飲冷則傷肺:風寒禁忌冷飲、過敏性鼻炎禁忌冷飲、歸脾湯證忌生冷(竹筍、鹹菜、糯米、芥菜、大白菜、蕨苗)、痛經者禁忌冷飲。

*胃熱忌燥:胃炎或胃潰瘍者,忌辛辣。

*西醫明確概念:高血壓注意鹽巴攝取、糖尿病注意醣類攝取、高血脂注意內臟或海產類攝取、痛風注意啤酒或發酵食物攝取、甲狀腺亢進注意碘的攝取。

*宗教方面禁忌:素食者禁葷、回教者禁豬、道教神明指示(腫瘤患者禁牛羊)。

 

    根據上述原則,再略作說明:藥物要到達上焦者,藥物要飯後服用;藥物要到達中焦者,藥物要飯中服用;藥物要到達下焦者,藥物要飯前服用;藥物會傷脾胃者(通常為破血或破氣之藥),藥物要飯後服用;補藥若少量多次服用,則補上焦;補藥若一次大量服用(稱為頓服),則補下焦;一般外邪,其藥物種類少而單味藥劑量大;溫病或雜病,其藥物種類多而單味藥劑量小。補丹田,忌辛辣;疏通筋骨(乃引丹田之氣破瘀血),應多喝水而忌辛辣;肺、脾胃有寒氣者,忌冷飲;脾弱者(歸脾湯證),避免粗纖維食物(竹筍、鹹菜)或粘滯食物(糯米)或生冷食物(芥菜、大白菜、蕨苗、冬瓜、生菜沙拉)而加重脾胃負擔,耗損能量;補陽藥建議在早晨服用;滋陰藥建議在睡前服用。水果一律屬「平」,無寒熱溫涼之別。

    至於一般我們常聽到「中藥禁忌空心菜」、「筋骨痠痛禁忌香蕉或竹筍」、「感冒禁忌橘子」、「鴨肉有毒,有肝病者禁吃鴨肉」、「芒果有毒,有皮膚病者禁吃芒果」、「鼻子過敏禁忌甜食或巧克力」,則隨患者喜好,不去談論對錯。臨床上,有幾個禁忌我目前仍持保留態度,即「懷孕禁忌薏仁」與「肝病禁忌雞肉」,仍持續觀察中。

   

 

題目一:當藥物要治療感冒時,請問飯前、飯中、飯後吃藥,何者為佳?

 

題目二:當藥物要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時,請問飯前、飯中、飯後吃藥,何者為佳?

 

解答:若將疾病區分成外因與內因(在後述的文中會有三因辨證的論述),外因導致外感,內因導致內傷,外因併內因導致雜病。外感時,身體靠脾胃之氣(後天之氣)將外邪祛趕出體外,此時若純靠脾胃之氣祛外邪,則效果較慢,若能配合丹田之氣(先天之氣) 祛外邪,則效果較快。古方中有大家所熟知的麻黃湯,其實它還有另一名稱「還魂湯」,即是利用麻黃入陰分或血分的作用,促使丹田幫助脾胃之氣以祛外邪,故效果迅速。由此可知,當藥物要治療感冒時,在飯前服藥,隨後進食,效果為佳。若根據「藥物要到達上焦者,藥物要飯後服用」,則選擇飯後服用,不是不行,只是效果略差。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在中醫屬於雜病,是外邪與內因致病,其脈象為右關弦而濇,以西醫的觀念則認為幽門桿菌(外邪)與壓力(內因)所造成。為了讓腸胃能修復破損,故不能加重其負擔,而以睡前服用效果為佳,而非飯前、飯中、飯後吃藥。若根據「藥物要到達中焦者,藥物要飯中服用」,不是不行,只是效果略差。以上兩題,你猜對了嗎?

 

 

 

中醫的科別

    古代中醫分科隨朝代而異,至北宋設立十三科而完備,後代則略為修改。以下就中醫科別略加說明:

大方科:相當於現代的內科

小方科、幼科:相當於現代的小兒科

風科、傷寒科、雜病科:針對外邪所致之疾病,通常為傷寒論或金匱要略所提之疾病,也包括現代的神經內科、感染科

針灸科、砭針科:相當於現代的針灸科

口齒科:相當於現代的牙科

耳鼻科、咽喉科:相當於現代的耳鼻喉科

眼科:相當於現代的眼科

傷折科、正骨科、接骨科:相當於現代的骨傷科及復健科

瘡腫科、金瘡科、瘡瘍科、金鏃科:相當於現代的外科及皮膚科

祝由科、咒禁科、書禁科:現已失傳,多流落到道教的科儀

產科、婦人科:相當於現代的婦產科

    在上述中醫科別中,有四科(風科、大方科、婦人科、小方科)對中醫基礎的要求較嚴,在學習中醫過程中,必須先精通風科,繼而大方科,才能進階婦人科,最後才能進階小方科。至於中醫其他科別,對中醫基礎的要求就沒那麼在意。在此要特別為祝由科說明,祝者,禱於神明(坊間書多解釋為祝者咒也,我認為錯誤);由者,陳其來由。祝由科治病很少用藥,甚至不用藥,祝由科醫師靠意念或符咒產生不同磁場,來改變患者的磁場,繼而改變患者病灶狀態或者增強求生意念,因此對祝由醫師的要求特別高。其要求有(1)宅心仁厚、品德高尚、遵守戒律、不圖名利;(2)治療疾病時,身口意清淨且合一;(3)須具備中醫的基礎及用藥概念。所以祝由科為「以誠相感,以氣相通,能奪天地之功,有轉乾坤之用,非藥性針灸所能及,為十三科之最上」,但祝由醫師之德行難以一眼望出,常為不肖者利用而招搖撞騙,致民眾失其信賴,逐漸淪為迷信,現代醫書幾乎刪除其章節,在此不得不為祝由科叫屈!

中醫內科對疾病的診斷方法之分類

    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方法為四診,即望、聞、問、切,在此不敘述,因為已有專書論述,僅推薦「內經診斷學—吳國定輯著」一書。

    中醫內科對疾病的診斷方法常見的有:(1)八綱辨證(2)臟腑辨證(3)三因辨證(4)六經辨證(5)三焦辨證。

 

  1. 八綱辨證

   八綱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依此對症狀分析的基本綱領,必須配合其他辨證法才能診斷病情,無法獨立為一種辨證法。陰證含裡、寒、虛;陽證含表、熱、實。

表證:指受外邪入侵身體表現出之初期症狀,如惡寒、身痛、頭痛、發燒、打噴嚏、流鼻水、咽喉痛、脈浮等症狀。

裡證:指邪氣往身體深層或七情引起之症狀,多以臟腑症狀為主,症狀廣泛,通常以食慾判斷是否有裡症。

寒證:指受外邪時或陽氣不足時,身體表現出活動力衰退之症狀,如惡寒喜暖、喜熱飲、四肢冰冷、痰多而稀、小便清長、大便溏、臉色蒼白、舌色淡紅、脈遲等症狀。

熱證:指受外邪時或陽氣與外邪相抗衡時,身體表現出活動力衰退之症狀,如發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易流汗、痰黏稠、小便黃、小便熱痛、舌苔黃、脈數等症狀。

虛證:以人體正氣虛弱,而邪氣不甚明顯。人體正氣的評估有衛氣營血、體力、精神狀態、體液狀態(流汗、小便量、大便情況),表現不一,難以少數症狀概括描述。通常以久病、病情進展慢、體質瘦弱者多見虛證,如無精打采、四肢瘦弱、手腳冰冷、盜汗、腹瀉、小便頻數但不痛、脈搏微弱、舌苔薄或無舌苔。

實證:以邪氣聚集,而正氣未衰,而有正邪相爭之情形。一般而言,疾病初  起、突發、病情進展快、體質壯實者,多以實證表現,如發燒、腹脹痛拒按、煩躁、喘、便祕、小便疼痛或困難、脈搏有力、舌苔溼膩而厚。

 

(2)臟腑辨證

    即臟象理論的辨證方法,但現代中醫為使學生便於學習,於是將每個臟腑列出各種證型分類,立意雖好,但無疑將中醫推向毀滅之門!以前個人在學中醫時,初見現代中醫將各種證型分類一一列出,眼睛為之一亮,但後來卻發現證型分類越來越多,永遠分型不完,也永遠記不完,最終還是回歸古代中醫的思維。古代中醫的思維類似數學的基本運算,現代中醫各種證型分類如同數學題目,題目永遠有新的,但觀念卻不會改變。面對疾病,不是背誦證型分類就表示已經會中醫,如果只會背誦證型分類,那永遠進不了中醫的殿堂!所以在此,我就不列出中醫各種證型分類,若各位想知道中醫各種證型分類,可去坊間買書參考。

 

(3)三因辨證

    中醫將致病的原因分成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外因為外來邪氣,有六種,分別為風、暑(熱)、溼、燥、寒、火,統稱六淫。內因則以七情為主,再加上痰、瘀、飲食之因素,七情分別為怒、喜、思、憂、恐、驚、悲。不內外因則為房勞、中毒、金刃火燙外傷等。

 

外因:

  1)風:風為百病之長,大家朗朗上口,卻不知如何應用,待有實例再說明。其脈為浮或大。風行速,風為燥,為諸邪之先驅,常挾諸邪入侵體內,如風暑、風濕、風燥、風寒等。故風病常病情發展迅速,有頭痛、咽乾、鼻乾之情形。常見風證治療以九味羌活湯為主。

  2)暑(熱):天熱為暑,傷氣耗水,其症狀多為發熱、口渴、汗多、肢體無力,喜冷飲,食慾通常不變,其脈洪或大,常見有風暑夾雜、濕熱夾雜。常見暑證治療以白虎湯為主。

  3)溼:溼為重濁之邪,有黏滯感,多因霧露天雨所致,溼重為水,其症狀多為腹脹、腹瀉、肢腫體重、痰多,其脈濡,常見有風溼夾雜、濕熱夾雜、寒溼夾雜。常見溼證治療以藿香正氣散為主,常見水證治療以小青龍湯為主,常見溼熱證治療以半夏瀉心湯為主。

 

  4)燥:秋燥之邪多在上焦,其症狀多為口乾、咽乾、鼻乾、痰粘,其脈濇,常見有風燥夾雜。常見燥證治療以麥門冬湯為主。

 

  5)寒:寒主收引,其症狀多為惡寒、頭痛、身體痛、腹瀉,其脈緊或沉,常見有風寒夾雜、寒溼夾雜。常見寒證治療以麻黃湯為主。

 

  6)火:熱在氣分為暑,喝水能解;熱在血分為火,遇水難消,食慾變差,其脈數。常見火證治療以竹葉石膏湯為主。

 

 

內因: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憂)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其實這是形容七情脈象。七情有其相對應五臟,耗五臟之精氣,致使五臟具弱,痰或瘀易形成。何謂痰或瘀呢?痰或瘀如何易形成呢?

    人體有70-80%為水所組成,水存於何處?舉凡血液、淋巴液、尿液、唾液、組織間液、細胞內液(細胞質)等皆有水組成,水要流動才能形成整個人體功能,而推動這些水分流動的力量,中醫統稱脾運化水,而這些水就包含中醫的「衛氣營血」。若這些水流動異常,如代謝異常或流動不順暢,導致許多代謝物無法排出,此種情狀就稱為痰阻或血瘀,所以痰阻或血瘀並非肉眼所見。在中醫將「痰阻或血瘀」分為氣分及血分,在氣分稱痰阻或痰飲,在血分稱血瘀,但臨床上則是二者夾雜,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中醫常說「痰」,何謂「痰」?痰分有形痰與無形痰。有形痰即感冒時所產生的痰,或像是腦中風致口水吞嚥困難所產生的流涎。無形痰範圍則較廣,常是指疾病之成因而非指疾病之症狀。有所謂「治痰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為何有如此說法呢?就先得了解痰之成因。痰是外邪入體內後,未被正氣祛除而滯留於體內,繼而化成熱,再與血相結而成(若是與氣相結而成,則稱飲)。由此可知,我們常說「痰飲」,其實二者常常在一起,只是「痰」「飲」之比例不同罷了。

    在常人中,體內多多少少會有外來的風邪殘存,其目的乃藉其外邪破壞力以清除體內老化或不堪用之組織細胞,然後在正氣推引下,由咳痰、尿、糞便、汗排出體外。然而當身體正氣不足/鬱而不出(無形力之影響)之時,無法將之排出體外,而在身體之中慢慢堆積(鬱症),故初而無形不見異樣,繼而表現出無形痰之症狀,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中風、老人癡呆症、帕金森氏症、退化性關節炎...,不勝枚舉,由此可見,「痰」在中醫的病機上是如此重要。

五臟六腑,任何一臟/腑之衰弱,皆可能造成正氣不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均有可能,且常常合併產生此結果。現代人生活忙碌,心多外攀而少內照,且少運動,故痰之形成以內因為主,外因為輔,總而言之即「脾胃之運化失調」。故病機十九條中提及「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李東垣會特別強調「補土」之重要,無非根於此。

    以下就「痰」所造成的疾病,予以說明:

1. 痰厥頭痛:其脈來如彈石(陽見陽為順),去如解索(陰見陰為順)。(附:來如解索為陽見陰為逆,去如彈石為陰見陽為逆,為死脈)。其病因在脾胃為痰所阻,致清陽不升,病人時感頭暈,久而久之則逆氣貫行,而暈痛相雜,以後腦勺痛為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胃為痰所阻,非一二日造成,故治療亦非一二日可成。其治療以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主,至少半年。至於脾胃為何為痰所阻,就當成家庭作業,回家好好思考。

2. 高血壓/糖尿病:無形之痰據丹田,氣無法收入而外溢,精欲入卻被阻且為痰所用,故痰愈阻愈多。此時若挾外邪,則病益甚,故感冒時血壓會上升,血糖也升高。高血壓以「痰」成分較多,偏重痰與血結;糖尿病以「飲」成分較多,偏重痰與氣結。

3. 骨質疏鬆症:此乃風邪挾痰據於骨,致正常精氣無法營之。應多曬太陽,可服用疏經活血湯為主。

4. 老人癡呆症/帕金森氏症:無形痰積於丹田及奇恆之腑,並挾內風所致。何謂內風?五臟相繫乃因五行相生,五行為何相生,乃因其間有一股推動力,稱之為伏火(又名陰火)。伏火是甚麼?相信大家都不熟,但赫赫有名的相火乃是其中之一,金生水之伏火稱為相火/龍雷之火/腎間動氣。因七情而耗五臟之陰,伏火不藏而出,燒陰則陰愈虧,燒陽則內風生。內風起,則四肢震顫。其治療可用疏經活血湯為主。不能用鉤藤散強定其內風,否則內風固痰而病益甚且久,應以疏通法解之。

    那麼要如何使體內之痰儘量不生或加速清除呢?

1. 節制房勞:避免丹田常虛,而痰易阻於丹田與五臟

2. 穩定情緒

3. 不吃冰冷,不飲酒

4. 多曬太陽

5. 多運動

6. 作息正常

7. 飲食定時定量

    順道提一下,祛除痰之單味藥:上焦—天麻;肺—貝母;中焦—瓜蔞仁/天花粉、半夏;下焦—石決明、威靈仙。

 

 

不內外因:

    指意外之傷害,為房勞、中毒、金刃火燙外傷等。但我個人將房勞歸類於內因,因房勞傷腎陽氣,此為先天之本,腎陽氣傷,則五臟皆弱,致外邪易入,內痰易生,故可歸為內因或內外因夾雜。

 

 

    既然只是病因,又怎能辨證呢?現代中醫基本上不太重視三因,反而重視證型分類,三因是推理致病的過程(即致病機轉),而不純粹是病因。一旦知道致病機轉,就能找到相對應的處方,而此致病機轉即是辨證。三因辨證基本上指的就是傷寒病(傷寒論所提之病,屬外因)、溫病(屬內因)、雜病(內因加外因)、外傷。雜病是內因加外因形成的複雜病,若想深入研究,務必閱讀雜病心法與金匱要略二書。

   

 

 

(4)六經辨證

傷寒論的邪氣傳變過程:此部分太難,初學者可不理會!

 

                          邪入太陽  à入少陰

                                        ↓↑陽明不受

                                     邪傳陽明  à入太陰

                                 陽明不受↓↓↑少陽不受

                                     邪傳少陽  à入厥陰

                                 少陽不受↓↓↑太陰不受

                                                       邪傳太陰

                                 太陰不受↓↓↑少陰不受

                                     邪傳少陰

                                 少陰不受↓↓↑厥陰不受

                                     邪傳厥陰

 

    將外邪侵入人體的層次分成六經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此六經與針灸經絡的六經是不同的概念,雖然名詞相同。

    當太陽病邪氣無法祛除時,此邪氣會向內層傳,若脾胃太弱(即正氣太虛),則內層受邪而形成直中少陰病;若脾胃尚可,則內層受邪而形成陽明病;若脾胃尚可,而內層不受邪,則邪氣被陽明反推1)回太陽,形成太陽病;2) 入少陽,形成少陽病;3) 入太陰,形成太陰病。

    當陽明病邪氣無法祛除時,此邪氣會向內層傳,若脾胃太弱(即正氣太虛),則內層受邪而形成直中太陰病;若脾胃尚可,則內層受邪而形成少陽病;若脾胃尚可,而內層不受邪,則邪氣被少陽反推1)回陽明,形成陽明病;2) 入厥陰,形成厥陰病;3) 入太陰,形成太陰病。

    當少陽病邪氣無法祛除時,此邪氣會向內層傳,若脾胃太弱(即正氣太虛),則內層受邪而形成直中厥陰病;若脾胃尚可,則內層受邪而形成太陰病;若脾胃尚可,而內層不受邪,則邪氣被太陰反推1)回少陽,形成少陽病;2) 入少陰,形成少陰病;3) 入厥陰,形成厥陰病。

    當太陰病邪氣無法祛除時,此邪氣會向內層傳,若內層受邪則形成少陰病;若內層不受邪,則邪氣被少陰反推1)回太陰,形成太陰病;2) 入厥陰,形成厥陰病。

    當少陰病邪氣無法祛除時,此邪氣會向內層傳,若內層受邪則形成厥陰病;若內層不受邪,則邪氣被厥陰反推回少陰,形成太陰病。

   

   

其實傷寒論就是「中醫氣的走法」的應用實例,若覺得傷寒論太難,只要記住「中醫氣的走法」,應用就會如魚得水。其實六經辨證的診斷不是靠症狀,而是靠把脈來決定,而現代書籍卻不強調此點。

 

 

(5)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是清朝溫病派吳鞠通借用三焦之名,作為辨別證候深淺輕重的分

  類, 與臟腑部位的三焦是不同的。以下分別敘述三焦之證候:

  上焦證候:溫病初起,始於上焦,病在手太陰肺經;脈不浮不緊而動數,兩寸脈大,尺膚熱(肘部熱),頭痛,為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重。若逆傳手厥陰心包經,會出現舌絳赤、煩躁、口渴、神昏譫語、失眠等現象。

 

  中焦證候:溫病中期,包括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病態反映;發熱、不惡寒但惡熱、日晡熱甚、面目具赤、喘、便祕、小便少、舌苔黃,此屬中焦足陽明胃經證候;身微熱、午後較嚴重、舌苔白膩、脈緩、頭脹身重、胸悶、無食慾、小便不利、大便溏,此屬中焦足太陰脾經證候。

 

  下焦證候:溫病末期,包括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的病態反映;面赤、身熱、手足心熱、心煩不寐、唇裂舌燥、咽痛、下利(與下痢不同,下利者肛門不熱痛,下痢者肛門熱痛)、耳聾為腎陰內涸之症;熱深厥深(身體熱而四肢冷)、手足抽動、瘈瘲(類似癱瘓),為肝風內動之症。

 

    個人認為溫病論述的形成,不是醫學進展的成就,而是某些醫術逐漸消失的補救方式。中醫很重視脈學,脈學是四診的基礎,現代反而解釋為脈學是四診中最不重要的,是因為未曾見識脈學的厲害,反而見識脈學的為害,把脈易學難精,心中了了,指下難明,難怪脈學要沒落。脈學一旦沒落,中醫步上祝由科的後塵,將指日可待!

    描述諸多上述各種辨證方法,你仍然尚未踏入中醫的殿堂,因為你必須熟悉上述辨證方法並配合中醫氣的走法,才能明確做出診斷。以下來個案例,讓各位練習一下辨證方法!

 

案例:病患男42歲,職業教師,主訴口渴咽乾喝水能止、夜尿3-4次、白天不覺得小便頻數,失眠、皮膚乾燥、皮膚搔癢、胃口沒變,小腳趾有一傷口經三個月仍不癒合,體重沒有下降,體力沒改變,舌苔正常,舌色紅但無瘀無齒痕,有口臭,大便正常,上背痛且緊,沒有頭痛、發燒、發汗,無熬夜,精神狀態正常,寸脈微洪,血壓正常(古代問診沒有血壓這項),脈搏82次/分,眼睛血絲無異常,一年前全身健康檢查均正常,請問該如何辨證?

 

 

解答:趕快找老師問吧!不然私底下問我!不然繼續讀下去,你將在某一段文章看到我的解答!

 

 

中醫內科對治疾病的方法—八法

    當病證分析後,當擬定治療方針,所以在清朝程鍾齡「醫學心悟」提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而成為大家所熟知的「中醫八法」。這對初學者而言,無疑是盞明燈,等熟悉各種病證時,你就會融會貫通而忘了其存在!在臨床上,常常好幾種方法搭配運用,而不是一次單用一法。以下稍做簡介:

汗:指解表,將外邪祛出體外,不一定要發汗,通常適用表證及麻疹初起。然而發汗法卻常與解表法劃上等號,故解表=解外邪≠發汗,在此以「汗」為代表,方便記憶。解表的原則:邪未入裡且正氣未虛時,方得為之。

 

吐:將停留於咽喉或胃的痰、宿食、毒物經口吐出的治法,臨床上非常少用。

 

下:運用瀉下(軟便)、攻逐(利尿)的方式將腹脹或脹尿解除,但對於表證未解而裡證未成實者,不宜使用攻下法。下法耗正氣,得效即止,慎勿過劑。對於老年人、幼兒、虛弱者、孕婦,特別斟酌劑量。

 

和:通常用於半表半裡證,類似兵法中的招降。和法的原則:正氣是邪氣十倍以上時,方得為之。若正氣是邪氣十倍以下時,使用和法將使邪氣藏匿,即聚陰,日後會以腫瘤形式突然出現,不得不慎!

 

溫:用溫熱藥治裡寒證。一切實熱症候,禁止使用。有一部分會與補法配合運用。一般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兩類。

 

清:以寒涼藥清熱瀉火或清熱解毒,以治療各種火熱證。清法不宜長期使用,對體虛者更應慎用。

 

補:補人體氣血之不足,可分滋陰、補陽兩類。依病情緩急可分峻補與緩補。一般而言,有外邪時,不用補法。但若病人體虛但又有外邪時,通常採用3/4藥祛外邪,1/4藥補正氣,有特殊情況時會例外。

 

消:對於食積、氣積、痰積、血積所形成的有形之結(中醫稱積聚,通常指腫瘤),使之消散的治法。消法會耗正氣,補法會加重積聚,故通常使用消法讓腫瘤消一半以上時,要配合補法一起運用。在此推薦一本書,清朝陳士鐸著「洞天奧旨」是專門治療腫瘤的曠世鉅著,完全不藏私的將經驗寫出。

 

 

    來個牛刀小試吧!有肝硬化男性患者,陰黃疸,腹水,下肢嚴重水腫超過膝蓋,大便難,小便少,食慾略差,面瘦,經常胃食道靜脈出血,可自行步行到診間看診,但體力差,陰囊無水腫,請問該用何種治療方針?

解答:「肝硬化,陰黃疸,腹水,下肢嚴重水腫超過膝蓋,大便難,小便少,食慾略差,面瘦」表示脾土已傷而顯陰黃疸,脾土不能運化水致水泛土淹故腹水與下肢嚴重水腫,脾無力推動腸蠕動而大便難,脾土無法化精微而不長肉故面瘦及但體力差,小便少是因為水無法由脾氣推入膀胱(中醫的膀胱,非指西醫的膀胱),食慾略差及胃食道靜脈出血乃胃氣已傷,陰囊無水腫表示腎氣未敗。由此可知,汗法傷脾胃且目前無外邪之症狀,故汗法不能用;吐法傷元氣也不能用;正氣嚴重不足也不能用和法;肝硬化雖然是痰積於肝,但消法傷元氣且正氣嚴重不足,也不能用消法;陽氣不足也不能用清法;雖然水積於腹,但不是積於膀胱(指西醫的膀胱),用利尿是無效的。是否可用軟便攻下法,除非病人數日無大便且腹脹痛(腹水只會引起脹,不會引起腹痛),可考慮用一、二次,因攻下法傷元氣;此時只剩下溫補二種方法可選擇,所以要溫脾胃並補脾土,可考慮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

 

 

 

    接著來解答P26  中醫辨證的問題,首先整理出有問題的症狀「口渴咽乾喝水能止、夜尿3-4次、失眠、皮膚乾燥、皮膚搔癢、小腳趾有一傷口經三個月仍不癒合,有口臭,上背痛且緊,寸脈微洪」。

依八綱辨證可得出

「陽熱症」:口渴咽乾喝水能止、皮膚乾燥、有口臭、寸脈微洪。

「陰虛證」:小腳趾有一傷口經三個月仍不癒合。

依臟腑辨證可得出「腎陽氣」不收:口渴咽乾喝水能止、夜尿3-4次、失眠、上背痛且緊,寸脈微洪。

依三因辨證可得出「風邪經脾胃入於丹田,邪入血分,而丹田之氣無法回到丹田而留滯於顛頂及六陽之會,且丹田之氣居於氣分,以致無以產生足夠精氣供應修補傷口」:「口渴咽乾喝水能止」為熱積於氣分,「夜尿3-4次」表腎失其分清泌濁之功,「失眠」有可能陽氣在顛頂不得入陰,也有可能因夜尿3-4次而被中斷睡眠導致失眠,「皮膚乾燥」乃陰氣或精氣無法涵養皮膚,「皮膚搔癢」即外邪入於血分,「小腳趾有一傷口經三個月仍不癒合」乃陰氣或精氣無法涵養皮膚,「有口臭」為風邪入於腸胃,「上背痛且緊」丹田之氣無法回到丹田而留滯於六陽之會,且丹田之氣居於氣分,以致無以得陰氣滋潤,「寸脈微洪」表示陽氣積於氣分,因為入血分會出現數脈。

依六經辨證或三焦辨證,無相關對應。

由此就可得知每個辨證法的優劣,希望大家能看懂!

 

中藥的分類

    對於初學者而言,強烈建議將以下單味藥的分類先背起來,不需要先理解每個單味藥的作用,這對學習中藥方劑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補養藥

   1.補氣助陽

     人參  黨參  黃耆  白朮  山藥  甘草  飴糖  大棗  附子  肉桂  艾葉

     肉蓯蓉  狗脊  杜仲  續斷  蛤蚧  鹿茸  故紙  巴戟天  瑣陽

     蒺藜  胡蘆巴  菟蕬子  淫羊藿  骨碎補  桑寄生  冬蟲夏草  蛇床子

   2.補血養陰

     地黃  當歸  白芍  首烏  阿膠  石斛  天冬  麥冬  洋參  紫苑

     鱉甲  龜板  百合  黃精  沙參  玉竹  紫河車  龍眼肉  山茱萸

     枸杞子  女貞子  十大功勞

 (二)理氣藥

1.通氣行滯

  香附  木香  烏藥  橘皮  青皮  厚樸  枳實  枳殼  沉香  降香

  砂仁  肉果  草果  藿香  佩蘭  丁香  茴香  桂通  胡椒  乾薑  薤白

  大腹皮  荔枝核  白豆蔻  代赭石  吳茱萸  高良薑

  川楝子 

   2.芳香開竅

     菖蒲  麝香  蘇合香

 (三)理血藥

1.活血

  丹參  川芎  赤芍  鬱金  薑黃  元胡  澤蘭  蒲黃  蘇木  乳香  沒藥

  牛膝  木瓜  五靈脂  雞血藤

   2.破血

     三稜  莪朮  桃仁  紅花  水蛭  益母草  劉寄奴  馬鞭草

     王不留行  血竭

   3.止血

     白芨  三七  大薊  藕節  茜草  地榆  槐花 

     側柏葉  旱蓮草  烏賊骨  花蕊石

  

 (四)發散藥

1.發散風寒

  麻黃  桂枝  細辛  荊芥  紫蘇  香薷  生薑  前胡

   2.發散風熱

     柴胡  葛根  升麻  薄荷  桑葉  菊花  辛夷  蟬蛻  木賊 

     蔓荊子  牛蒡子  冰片

   3.發散風溼

     羌活  獨活  防風  蒼朮  白芷  藳本  秦艽 

     威靈仙  五茄皮  蒼耳子  豨薟草 

  

 (五)清熱藥

1.清熱降火

  石膏  知母  蘆根  玄參  梔子  黃連  黃芩  黃柏  秦皮  苦參  青蒿龍膽草  夏枯草  桑白皮  決明子  淡竹葉  密蒙花  谷精草  夜明砂

  茵陳蒿  胡黃連

   2.清熱解毒

     金銀花  山豆根  板藍根  大青葉  蒲公英  魚腥草  土茯苓

     連翹  青黛  射干   貫眾

   3.清熱涼血

     紫草  白薇  茅根  牡丹皮  地骨皮 

 (六)止咳化痰藥

1.宣肺止咳

  杏仁  款冬花  枇杷葉  白果

   2.化熱痰

     川貝  竹瀝  竹筎  瓜蔞 

   3.化寒痰

     半夏  桔梗  蘇子  天南星  白芥子  白附子

   4.化痰積

     海浮石  石決明  旋覆花 

 (七)利水藥

1.通利

  木通  車前子  萹蓄  瞿麥  萆薢  石葦  海金沙  地膚子

  冬葵子  金錢草  燈心草

   2.滲水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  薏苡仁  赤小豆  冬瓜皮

   3.逐水

     大戟  甘遂  芫花  商陸  葶藶子  防己  牽牛子

  

 (八)瀉下藥

1.峻下

  大黃  芒硝  巴豆  續隨子

   2.緩瀉

     郁李仁  火麻仁  蜂蜜

 (九)安神鎮驚藥

1.定神安志

  茯神  龍骨  酸棗仁  柏子仁  遠志  合歡皮 

   2.鎮驚熄風

     羚羊角  天麻  殭蠶  鉤藤  全蝎  蜈蚣  蚯蚓 

 (十)固澀藥

1.歛汗澀精

  浮小麥  麻黃根  牡蠣  五味子  金嬰子  桑螵蛸  芡實  蓮實  椿根皮

  五倍子

   2.澀腸止瀉

     赤石脂  禹餘糧  烏梅  石榴皮  訶子

    

 (十一)消食藥

     山查  麥芽  神曲  萊菔子  雞內金 

 (十二)湧吐藥

     瓜蒂  藜蘆  膽礬  常山

 (十三)殺蟲藥

     使君子  夷蕪  鶴虱  阿魏

 (十四)外用藥

     硫磺  雄黃  硼砂  自然銅  蟾酥  木鱉  露蜂房

 

中醫的沒落

    清末民初是中醫沒落衰退的轉折點。西元1842年鴉片戰爭後,船堅砲利的唯物思維,使中國宮廷式太醫院的傳統中醫教育每況愈下,面臨崩潰。中醫理論為陰陽五行的哲學化思惟,不易為人所接受。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後,這樣的情況日益嚴重。西元1919年五四運動後,政府認為中醫不科學,學習方法與成效難以界定。中醫學教育由官方教習廳及民間師徒制,逐漸發展成今日西醫教育的學校模式。西元1928年,汪精衛在漢口發表演講,提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首先歸功於廢止漢醫,於是國民政府提出廢除中醫的議案。消息登報後,立即引起全國中醫界的極大反彈。西元1929年3月17日,上海中醫協會在召開了全國中醫中藥業反對廢除中醫的大會。經過請願團數日的奔波及全國民眾與論的大力支持,國民政府不得不推翻廢止中醫的提案。中醫界經過了這次的大風暴,於是將3月17日訂為國醫節。自此中醫教育就逐漸演化成現今的教學方式,而非傳統哲學式的教育方式。

 

    古代中醫的教學模式分成二種,一種是宮廷太醫院的中醫教育,一種是民間中醫的師徒制,其實二者都以師徒制為主。強調陰陽五行、臟腑、三因、傷寒、溫病、雜病等哲學思維,講求氣血的起源,臟腑間氣血的運作,三因找出病源,望聞問切四診的學習,但由於每個老師的程度差異頗大,每個學徒的領悟力也不同,導致學徒程度良莠不齊。其缺點是很難入門,即使入門後,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熟練,所以精通者如鳳毛麟角。其優點是當醫師遇到不曾見過的疾病,可經傳統哲學的邏輯推理,創新思考組合出新的治療藥方,療效極佳。若遇到藥物匱乏時,也能經過推理,找出替代之藥。

 

    現今中醫的教學模式以八綱辯證結合臟腑辯證的方式,將疾病細分成各種類型,搭配相應藥方。其優點為方便學習,很快入門。其缺點是1)當疾病分型越來越多,不僅不易記憶,也失去傳統中醫的思維治療,療效越來越不顯著。由於療效不顯著,在台灣醫中醫系學生畢業後,有九成的學生都選擇從事西醫。2)遇到新病症,無法立即提出有效的治療藥方,導致一般人對中醫的概念是只能調理,不能救急。3)中醫師採用西醫的思考模式,造成療效不佳。

 

    也由於醫療主管單位的領導通常為西醫出身,而西醫通常沒接受過中醫的教育,所以普遍認為中醫不科學,也以西醫的思維良管理中醫藥,導致中醫逐漸走向沒落之途。

 

 

中西醫學的衝突

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可區分成三類:1)神學:疾病的發生是由神靈(超自然)力量所造成,巫醫或中醫祝由科即屬此類。2)自然醫學:疾病的發生是由自然環境或生活方式不當所造成,傳統中醫即屬此類。3)科學論醫學:經由假說、實驗、演繹、歸納、或儀器偵測所產生的醫學,西醫即屬此類。這三類型的醫學,由於基本觀念不同,彼此間難以互相認同或交流。若能貫通此三類型醫學,那即是全人醫學,將會發現神學可包容自然醫學與科學論醫學;自然醫學可包容科學論醫學,但不可包容神學;科學論醫學不可包容神學與自然醫學。臺大醫院研究指出,81.9%癌症末期患者至少使用過一種另類療法,中醫師處方中藥51.4%,特殊飲食34.8%,神明治療11.8%,氣功治療10.9%,針灸治療5.1%。所以民眾或多或少會接觸到不同的醫療體系,也代表著疾病的形成不純粹專屬於單一體系可解釋或處置。由於能貫通此三類型醫學之人太少,在主流醫學(即科學論醫學)當道之時,神學被稱為迷信或詐騙,自然醫學被稱為不科學,只有當你貫通此三類型醫學時才能批評,對不熟悉的領域可心存懷疑但不可提出批判。

    西醫基本上屬於「唯物論」,任何醫學理論必須有科學證據支持,是以解剖為基礎的微觀醫學所組成,強調「辨病」。

    中醫基本上屬於「唯心論」,其病機多為無形成分,如精、氣、神,難以現代科學方法研究,臟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以歸納法的哲學眼光看人體,強調「辨證(不是症)」。

    所以中西醫學的衝突不在於藥物,藥物只是治病的工具或手段,而是根本理論的不同。不論中醫西醫,其目的皆追求疾病的康復與維持健康,不應該互相排斥,而應互相合作、學習、與包容,共創未來。

 

 

中醫穿越時空的身影

科學中藥

    科學中藥由日本創始研發,之後由順天堂藥廠許鴻源博士自日本引進技術到台灣。科學中藥是指「供配伍用的中藥顆粒」,是台灣慣用的稱呼,也稱「濃縮免煎中藥粉」、「科中」、「濃縮中藥」等。早期台灣使用的中藥材是未經煎煮,而將藥材直接研磨為細粉,再製成粉劑,這類中藥粉劑體積較大,且不能完全沖溶。約莫1970年代以後,科學中藥才慢慢為台灣中醫界認同與使用。

 

    科學中藥是利用現代製造技術,經水煎煮抽提濃縮後,再以一定比例的生藥粉末及澱粉為賦形劑(與奶粉製作過程類似),製造出散、細顆粒、錠、片、膠囊等各種形式的中藥產品,有別於傳統煎劑或純生藥研粉製成之膏、丸、丹、散。台灣的科學中藥製作,禁止添加任何西藥成分。製程包括:

  • 中藥材挑選與購入。
  • 中藥材生產前檢測(重金屬、農藥殘存、生藥指標成分檢測)。
  • 藥材炮製(洗淨、切片、加輔料炮製)。
  • 鍋爐煎煮、過濾、濃縮。
  • 浸膏賦型(乾法:單純真空乾燥;濕法:額外添加賦型劑,通常是玉米澱粉或生藥原粉)。
  • 成品檢測。
  • 裝罐或其他包裝。

在台灣,科學中藥的方劑來源有其限制,僅能依據中國醫學大辭典、中國藥學大辭典、本草綱目、醫宗金鑒、醫方集解等書所載固有古成方的主治及組成來製劑。

    儘管科學中藥在台灣已推廣多年,但仍常被問到:「科學中藥有添加澱粉,吃了會不會變胖?會不會影響糖尿病的控制?是否添加西藥?」一般而言,科學中藥很少超過20克/天,其賦形劑頂多占一半,也才10克,熱量不高,所以服用科學中藥不會變胖,也不影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依規定,科學中藥絕對不能添加西藥,無論是藥廠、中藥行或中醫師都不能在科學中藥摻西藥,除非違法添加。

科學中藥的優點

•  濃縮製劑,服用藥量比原生藥粉少,即可達到藥效 。

•  經由高溫煎煮再予以賦形劑,確保洗淨、高溫殺菌等程序。

•  安全性較高,且重金屬污染及農藥殘留的情況較輕微。

•  僅需溫開水沖服,使用方便。

•  保存與攜帶方便。

 

    中藥也因時代的進步,而華麗轉身為科學中藥,這是我們這一輩人的福氣!

 

 

道教/佛教法會

    中醫認為「藥者,非徒藥物之為藥,而人事所宜之間,莫不為之藥也」,許多精通醫藥者,也是道教有名的修行者,如孫思邈、葛洪等。許多道教經典(如黃庭經、抱朴子),都有說明丹田的運作,就是煉丹修行。由於祝由科已在中醫體系消失,道教/佛教法會就扮演起其角色。

    道教與道家有何區別?道家是由老子、莊子所開創的思想流派;道教是源於原始社會的祭祀科儀融合了陰陽家的陰陽五行與道家思想,其中一個流派在東漢末年由張道陵創立了天師道(又名正一道、五斗米道)而自稱「道教」,其他道教分支為了以示區別,就不以「道教」自稱。

    道教與佛教之融合:1)至魏晉南北朝,佛教在中國盛行,道教便吸收佛教的理論(如因果輪迴等概念),制定了許多道教科儀及法會。2)佛教原本很少法會,強調明心見性,而禪宗甚至沒有佛堂只有法堂,但明朝以後,為了維持佛寺運作與方便接引眾生,將道教的法會、祖先牌位與超渡也融入佛教儀軌中。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緣果的組成。當疾病形成時,此時有定業(即不可改變)成分與不定業(即可改變)成分,不定業成分可藉由藥物治療或神明法會化解,而定業成分下文會敘述。佛教常說「佛有三不能:定業不能轉、不能度無緣眾生、不能令眾生界空。」,當你相信佛,願意相信因果,才有可能放下內心的執著(執著即是眾生界空),如此你就與佛有緣(就不是無緣眾生),此時將有機緣把定業轉成不定業。那麼如何把定業轉成不定業呢?此時依「彌勒菩薩說如何破定業,方法有四:1)破壞現行 2)對治現行 3)懺悔力 4)依止力。」,1)破壞現行指改變目前的地理風水,找到合適的地理風水;2)對治現行指找到合適的醫師,使用合適的治療方針; 3)懺悔力指法會功德,與不求原諒而當下承受的真實懺悔; 4)依止力指真實相信佛的存在並依佛的教誨來發菩提心。

    法會是否有效,取決於法會主事者的功德力(即德行)與功德主的內心真實懺悔,而不是我繳了錢,佛菩薩就得為我解決或趕走這些冤親債主,一旦功德主有「繳錢了事」的心態,法會就失去意義與效用。法會能解決的僅屬神學醫療體系範疇的疾病。

 

 

 

地理風水

    所謂「上工治未病」指的是地理風水與擇日,而地理風水乃「奪天地日月之精華,欺善惡鬼神之眼目」,即神明也難以理解其奧妙。

    地理風水通常指陽宅(活人居住所)與陰宅(墳墓或靈骨塔)。一般而言,陰宅影響個人約50%加權比重,陽宅影響個人約25%加權比重。要遷移或重新火化祖先骨骸牽扯太多親戚關係,通常較難達成;要搬家或新建居家,只牽扯個人關係與財務,通常較易達成。常聽人說「福地福人居」,實為「福人居福地」,即個人的福德感召天地而住到相對應的房子,但現今都市化且人口稠密,陽宅到處沖煞,要找到風水寶地如鳳毛麟角。陽宅的沖煞,導致各種疾病,又因房價很高,所以能化解沖煞則盡量化解,當別無選擇時才考慮搬家。現今地理明師(非名師)難求,執業的地理師常應客人要求而對號入座,或根本不相信地理風水,而選擇了不適合的房子,這些都是個人福德使然。

 

    陽宅沖煞的影響:居小巷或死巷則易鼻子不通、橫樑壓頂則易心臟病、路沖或門前有電線杆則易出意外、道路反弓或他屋屋角沖射則易開刀、廁所居龍邊則易腎功能差、廁所居中間則易慢性腸胃功能障礙、房子倒向(前高後低)則易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壓迫、低窪潮濕地則易關節炎等。

    陰宅沖煞或裂紋,其情況較陽宅複雜,但基本觀念差不多,而影響的人及程度不同罷了!

 

    癌症是目前醫療的瓶頸,殊不知癌症是陰宅所導致的疾病,而陰宅是累世所有因果的現世總結。當我在治病的過程中,通常會建議癌症患者修改或遷移祖墳,不然盡量不去拜祖墳(患者個人不要去,但可請家人去掃墓或拜祖墳,而家中的祖先牌位可祭拜,拜祖墳或拜祖先的祭品不要吃)。好的地理風水會越拜越旺,不好的地理風水會越拜越慘。癌症通常是陰宅的結果,而陰宅是累世所有因果的現世總結,所以要破壞現行,指改變目前的地理風水,或找到合適的地理風水,才有治癒的機緣。若無法改變陰宅,就只好找適合的陽宅取代。

 

    陽宅會導致的疾病:開刀、車禍、意外殘疾、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腸胃功能障礙、腦中風、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壓迫、胃食道逆流、腎結石等。

 

    陰宅會導致的疾病:各類癌症、精神疾病、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腦中風、脊髓損傷、癲癇、類肉瘤、吸毒、尿毒症(又稱慢性腎衰竭)、遺傳性疾病等。

 

    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改變陰宅風水,但陽宅則操之在我,陽宅通常耗盡我們多年工作所得,所以一定要謹慎,能夠避免風水的禁忌,除了幫助入住者會健康平安外,日後還會較好賣出或價格較佳。若不避免風水的禁忌,只好自求多福了!

 

常見疾病的見解與對話

I.外感

    外感是日常生病最常遇到的疾病,也是練習中醫最好的機會。所謂外感指身體受外來邪氣(指風、暑、濕、燥、寒、火,也稱六淫)的感染,依現代醫學而言乃指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腸胃炎、與中暑。呼吸道感染又分成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炎、咽喉炎、感冒、流感)與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氣管炎、肺炎、肋膜炎);病毒性腸胃炎(如輪狀病毒)即中醫的腸胃型感冒;中暑為長時間待在高溫下所引起的口乾、食慾差、高體溫。在本文中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就不提病毒性腸胃炎與中暑。在此順道提一下,感冒一般不會發燒,流感一般會發燒且感冒症狀較嚴重,人體37.6-38.3℃為輕度發燒,會略感不適,38.4-39℃為中度發燒,大於39℃為高度發燒。發燒乃是身體正氣與邪氣相抗衡,非關臟腑,通常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

 

    通常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為了讓你很快進入臨床,會教你外感分型(風寒束肺、風熱乘肺、痰濁阻肺、寒飲侵肺、風水相搏…),但我不會這麼教你,因為分型太多種,你永遠也記不完。我建議從六淫下手,記得邪氣進入身體永遠不會改變邪氣的本質,只會因為影響臟腑不同而表現不同症狀,就像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但犁田的省分不同,種植出的植物也不同。通常會聽到「中藥療效慢」,一旦你學會中醫的六淫,你將見證中醫的奇蹟,治療外感約莫15分鐘即見療效。

 

    在尚未進入正題前,有三個重要觀念要牢記在心:

    首先,要知道邪氣進入身體後,會有那些變化?A) 不改變邪氣其本質;B) 邪氣影響臟腑功能,使臟腑功能減弱;C) 邪氣滯留化熱,消耗津液而使津液減少D)與營、血結合,而形成痰或飲。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所以邪氣進入身體後,A、B、C、D之比例因人而異。

    其次,解表=解外邪≠發汗。在我們的經驗中,當發燒時給予退燒藥,當燒退的同時也會出汗,於是就會引申成發汗就可治療外感,於是就有「喝熱薑湯」、「泡熱水澡或溫泉」、「悶棉被」等療法治療外感,其實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再者,是否有胃口與「丹田溫煦脾土」受影響有關,也與疾病的嚴重度有關。丹田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當人體立足於天地之本受影響時,當然疾病嚴重度增加。

 

    現在進入正題前,外感的症狀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發燒、頭痛、畏寒、咳嗽、咽痛、咽乾、有痰、食慾不佳、全身痠痛、肩膀很緊、脖子很緊等症狀,但不一定全部症狀具備,讓我們一一分析:

 

鼻塞:其意義為陰氣與陽氣失調,即肺氣之運作失調,無關於六淫的哪一種。就正常生理而言,鼻塞是人體的保護機制,控制吸入的冷空氣的量均能進入鼻竇中適當的加溫,變成溫暖的熱空氣而進入肺部,才不致於造成氣管或支氣管的收縮,而加重呼吸道的症狀。西醫的生理學發現冷空氣會讓氣管或支氣管的痙攣收縮,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二者意義相同。在某些中醫的觀點認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而將鼻塞也認為是腫,故屬於脾溼,希望各位不要被誤導了!因為脾溼時也會腹瀉、小便會變多、腸胃不消化,然而你何嘗看過鼻塞患者都有合併這些症狀。

 

有痰:呼吸道的「木」為呼吸道的纖毛或黏膜細胞上的接受器,呼吸道的「火」指呼吸道的纖毛擺動或黏膜細胞上的接受器的運作速度,呼吸道的「土」為呼吸道的黏膜細胞本身,呼吸道的「金」為呼吸道的氣體或氣體交換情況,呼吸道的「水」為呼吸道的黏膜細胞所分泌的黏液。當呼吸道的「土」運作失調時,即產生痰,許多現代中醫著作會將「有痰」當成脾土失其健運,實與脾土無關,之所以造成此誤解,乃分不清不同層次的陰陽,肝心脾肺腎屬同一層陰陽,肺的木火土金水屬同一層陰陽,不同層次的陰陽不得互相比較。

 

流鼻水:屬於溼邪(溼重為水邪)或寒邪所致,二者機轉不同,但同樣會造成流鼻水。當溼邪導致外感,同氣相合,體內為了將溼邪祛出體外,所以以鼻水形式將溼邪排出。當寒邪導致外感,使呼吸道的「土」功能失調,即呼吸道的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失調,可能分泌過多而成流鼻水,也可能分泌減少而成鼻乾燥。

 

打噴嚏:無關於六淫種類,是人體的保護機制,欲將積於呼吸道邪氣或鼻水排出,所以打噴嚏是偶發症狀,而非持續症狀。

 

咳嗽:無關於六淫種類,咳是有聲無痰為肺陽氣受損,嗽是有痰無聲為肺陰氣受損,就中醫的意義是「肺失肅降」的初期表現。其實就是咽喉、氣管或支氣管黏膜受損,導致痰積在喉嚨或氣管壁,故藉由咳嗽將痰排出,以增加通氣量。在此順道提一下,氣管或支氣管黏膜受損(等同於氣喘或支氣管炎或肺炎),通常有沖犯,所以夜間症狀嚴重或發作、躺著更咳、失眠。

 

發燒:無關於六淫種類,乃是身體正氣與邪氣相抗衡,非關臟腑,通常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通常外感引起的發燒很少超過三天,若超過三天,通常有沖犯問題。當發燒在退去時,有三潮、六潮、九潮之分別,端看外邪入血分之深淺,可從脈象來判斷,無法由症狀判斷。

 

頭痛:無關於六淫種類,但以風、寒二類較常見,乃是外邪入顛頂所致(中醫稱頭部為顛頂)。

 

畏寒:以風、寒二類為主,乃邪氣入裡之表現,發燒之前的徵兆,外邪入於「衛氣營血」的氣分,通常有「邪氣強」的意義。

 

咽痛:無關於六淫種類,表示咽喉的陽氣受阻,又可分成吞嚥前期痛和吞嚥後期痛。吞嚥前期痛為外感所致;吞嚥後期痛為沖犯所致。順道提一下,上顎痛為沖犯所致。

 

咽乾:無關於六淫種類,為溫病所特有,乃津液不潤咽喉。

 

食慾不佳:是否有胃口與「丹田溫煦脾土」受影響有關,也與疾病的嚴重度有關。其實在此還要區別「吃得下但不消化、肚子脹」、「吃得下但不消化、肚子不脹」、「吃不下也不消化、肚子脹」、「吃不下也不消化、肚子不脹」。「吃得下、吃不下」指胃口,胃有陽氣則吃得下;胃無陽氣則吃不下;胃無陽氣且濁陰不得下行,則吃不下且會吐。消不消化指脾運「化」的化,脾有陽氣則運化好,脾之陽氣受損則運化差,吸收好則消化,吸收不好則不消化。肚子脹不脹指脾「運」化的運,

乃腸胃之蠕動,脾有陽氣則蠕動好且肚子不脹,脾之陽氣受損則蠕動差而肚子脹。

 

全身痠痛、肩膀很緊、脖子很緊:寒邪所致,寒則收引,陽氣無法出於表,則營血不潤於肌膚,導致肌肉收縮,而產生全身痠痛、肩膀很緊、脖子很緊。

 

 

    外感常見的外邪有風、濕、燥、寒,而暑、火較少見,外邪一定有風,故言「風為百病之長」,只是夾雜濕、或燥、或寒,比例不同而已。在臨床上,純風、純濕,純燥、純寒之情況,非常少見。要判斷六淫的本質,不是靠症狀,而是靠脈象。其脈象:大脈或浮脈為風、洪脈為暑、濡脈為濕、濇脈為燥、緊脈為寒、中位洪脈或數脈為火。由此可知,診斷外感,脈象為黃金標準,症狀只是參考。在外感的判斷,「邪氣強而正氣不弱」中醫稱為傷寒(與西醫的傷寒是截然不同的疾病);「正氣弱而邪氣不強」中醫稱為溫病。所以傷寒包括風、濕、燥、寒、暑、火,溫病也包括風、濕、燥、寒、暑、火,那要如何區別呢?當然只能靠脈象。當右寸脈寸前比寸後強,則稱為傷寒脈;當右寸脈寸前與寸後等強,則稱為溫病脈;當傷寒脈與溫病脈夾雜出現,則稱為雜病脈。因此也有人稱外感為傷寒,內傷為溫病。

    當一個人七歲以後,隨著認知會產生七情,而外邪六淫又無所不在,七情則產生內傷(此內傷是指七情會耗掉臟腑的精氣,而不是指內外傷的內傷),外邪則產生傷寒,所以純傷寒者少,純溫病者少,反而雜病者居多。在處理的原則,如遇外感重時,先處理外感六分,而治內傷四分;如遇內傷重時,先治內傷六分,而處理外感四分。

 

    在此提出非常有效的方劑,供大家參考使用:

九味羌活湯:用於外邪重而略有內傷之情況,此外邪以風邪為重,濕邪或寒邪或燥邪為輕,即一般人的四時感冒,約90%的療效。所以用於七歲以後,祛除風邪之主藥,因其藥物種類多而劑量小,含有溫病的概念。

 

小青龍湯:溼重則為水,小青龍湯為水邪之主藥,其寸前脈濡。當天氣陰雨或陰溼時,其外邪通常為水邪,其臨床症狀可能有流鼻水、流鼻涕、稀痰而量多、腹瀉等,但診斷標準是脈象為濡。

 

麻黃湯:寒邪之主藥,其寸前脈緊。當天氣為寒流或突然進入冷氣房時,其外邪通常為寒邪,其臨床症狀可能有畏寒、稀痰而量多、腹痛、腹瀉、全身痠痛、頭痛、脖子緊等,但診斷標準是脈象為緊。

 

藿香正氣散:當外邪傷及呼吸道的「土」時,黏膜細胞被破壞,體內白血球要清除這些被破壞的黏膜細胞,夾雜未被破壞的黏膜細胞所分泌的黏液,於是形成痰。臨床上可看見濃痰、黃痰、綠痰、稀痰、泡沫痰等等,而藿香正氣散是保護呼吸道的「土」並維持其運作的首選方。

 

銀翹散:當脈象是溫病時的主方,時下中醫將其當作清熱殺菌之藥,但我卻將之用於補丹田且清丹田外邪之藥,所以治療腫瘤時可補丹田元氣。

 

 

II.經痛

    在談論經痛之前,先瞭解月經如何形成。月經是子宮內膜剝落的結果,子宮內膜分成基底層與功能層,基底層不會剝落,而功能層主要由增生的螺旋小動脈構成,會剝落形成月經。

    經痛通常表現為下腹的絞痛,輕則悶痛,有時伴隨其他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腰痛、頭痛等。經痛較常發生於30歲以下、初經在12歲以前來、較瘦(通常BMI < 20)、未生育者、重菸癮者。若20歲以前就有經痛,通常是原發性經痛;20歲以後才有經痛,要先排除續發性經痛的可能,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等。

    經痛在目前的西方醫學而言,致病機轉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較可能的機轉有二種:

1) 子宮內膜剝落,PGF2α 及PGE濃度增加,使傳遞痛覺的神經敏感化。

2)當子宮內膜剝落時,子宮肌肉會強力收縮,導致子宮肌肉血流供應減少,繼而子宮肌肉缺血,引起疼痛形成經痛。

    而我個人則認為痛經是功能層的螺旋小動脈扭轉斷裂所致,螺旋小動脈富含感覺神經,但目前仍無法證實。

 

    中醫對經痛的看法與西醫有很大的出入,子宮與卵巢在中醫指任衝二脈,任脈指卵巢,衝脈(也可稱沖脈)指子宮,任衝二脈屬奇經八脈,奇經八脈的氣血須臟腑氣血飽滿後才會流入,而流入任沖二脈的氣血乃脾胃元氣經脾之大絡送達,而脾胃元氣須在肝脾協調時才能穩定。當肝脾不協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胃有外邪時,任沖二脈的氣血不穩定或外邪侵入子宮卵巢,導致任沖二脈的氣滯血瘀,於是產生月經量多、月經量少、經痛、月經愆期、月經提早、月經血塊多、白帶等問題。外邪侵入子宮卵巢最常見的有風、寒、溼,因此當經痛時做局部熱敷、喝薑湯均可看見其輔助成效。

    至於陰道發炎或骨盆腔發炎多半是個人衛生沒做好所導致,與「肝脾不協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胃有外邪」不相干,而個人衛生要做到: 1)如廁後,使用衛生紙擦拭方向應由前往後擦拭,即陰道往肛門口方向擦拭,不然容易將大便的細菌感染到陰道。2)男女做愛結束後,應立即去小便,並補充水分。3) 男女做愛結束後,不應立即做會陰沖洗。

 

    經痛會有下腹的絞痛,輕則悶痛、噁心、嘔吐、便秘、腹瀉、腰痠、頭痛等症狀,但不一定全部症狀具備,讓我們一一分析:

下腹絞痛:子宮收縮欲排出經血,但有外邪佔據任沖二脈,邪氣阻擋經血排出,產生下腹絞痛。

 

下腹悶痛:子宮收縮欲排出經血,但脾胃力量不足會產生下腹悶痛。

 

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當月經正來時,子宮收縮產生反作用力經由脾之大絡上傳脾胃,若病人原本脾胃就較虛弱,則脾胃元氣分流致使「運」「化」失調。「運」失調則噁心(胃排濁陰力量不足)、嘔吐(胃排濁陰力量不足)、便秘(脾胃推送糟粕之力不足);「化」失調則腹瀉。

 

腰痛、腰痠:痠是血不足,痛是氣不通。當月經正來時,因脾胃元氣分流致使助腎分清泌濁的入腰之氣減少,導致腰痠;此時若有外邪在腰部肌肉或原本腰部氣血不順,就會以腰痛表現。

 

頭痛:當月經正來時,因脾胃元氣分流致使入顛頂之氣減少,導致頭重或虛弱;若此時有輕微外邪,但自身卻無外感症狀,就會以頭痛表現。

 

    在此提出非常有效的方劑,供大家參考使用:

歸脾湯:當脾元氣弱時,將導致1)子宮內膜增生慢而子宮內膜變薄,故經血量少或月經愆期;2)子宮收縮欲排出經血,但力量不足而產生下腹悶痛;3) 當月經正來時,就產生便秘,乃因脾胃元氣分流致使「運」化失調;4) 當月經正來時,因脾胃元氣分流致使助腎分清泌濁的入腰之氣減少,導致腰痠;5) 當月經正來時,因脾胃元氣分流致使入顛頂之氣減少,導致頭重或虛弱。以上五種情況,其治療首選非歸脾湯莫屬。

 

桂枝茯苓丸:類似西藥止痛藥的作用,可祛除任沖二脈中的風、寒邪,偏重邪入氣分。對於任沖二脈中的溼邪無效。

 

折衝飲:是陰道發炎或骨盆腔發炎的主方,可祛除任沖二脈中的痰,偏重邪入血分。

 

清心蓮子飲:可祛除任沖二脈中的溼邪,又可補脾胃元氣,是白帶的首選方。

 

小柴胡湯:當月經正來時,又逢外感,用祛外邪之藥則耗脾胃元氣,月經可能驟停,此時只能選和法,故用小柴胡湯。

 

蔘苓白朮散:每當月經正來時,就產生腹瀉,乃因脾胃元氣分流致使水分運「化」失調,故加強脾胃運化而補脾胃,首選蔘苓白朮散。

 

 

III.腹瀉

    腹瀉(中醫稱為泄瀉)分成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急性腹瀉發病驟急,通常為感染所致,如輪狀病毒、腸病毒、食物的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傷寒桿菌、志賀氏桿菌…)等。慢性腹瀉發病較緩,病程較長(超過3周以上),通常為腸胃道功能性問題,當然還有些少見情況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膽結石引起膽汁分泌異常、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

 

    以中醫的觀點而言,急性腹瀉多為風、濕、寒、熱所導致。食物的細菌感染(一般稱為食物中毒)其成因為濕熱,通常會嚴重水瀉、發燒、噁心嘔吐、裡急後重(一拉完肚子,馬上又想拉)、肛門口灼熱感、腹瀉之前會腹痛、腹瀉之後腹痛會緩解,其脈象為右關洪滑。輪狀病毒或腸病毒等引起的腹瀉為風寒或風寒濕所致,中醫稱為腸胃型感冒(在西醫無此名詞),其症狀為嚴重水瀉、裡急但很少後重、通常不發燒、肛門口無灼熱感、腹瀉之前會腹痛但腹瀉之後腹痛加劇、通常不會噁心嘔吐,其脈象為右關濡緊。

    慢性腹瀉為脾虛(脾陽氣不足)所導致,其脈象為右關短細,而脾虛要去追查其原因:1)脾本病虛:長期精神壓力(思慮傷脾)、長期喝冷飲傷脾陽氣、長期飲食不正常、長期熬夜;2)肝木剋脾土;3) 丹田溫煦脾土失調。其症狀為輕微水瀉或糊便、不會裡急後重、不發燒、肛門口無灼熱感、腹瀉之前後不會腹痛、不會噁心嘔吐。

 

    讓我們一一分析其症狀:

嚴重水瀉:乃外邪導致脾胃失其運化水穀,無法助大腸的「滲」作用(即大腸吸收水分的作用),所以水分隨糞便排出。

 

發燒:無關於六淫種類,乃是身體正氣與邪氣相抗衡,非關臟腑,通常與疾病的嚴重度無關。

 

噁心嘔吐:為胃發炎之特徵,外邪傷胃使胃排濁陰之力不足,濁陰逆而向上。

 

腹悶、腹脹:為六淫中的風邪引起。

 

裡急後重(一拉完肚子,馬上又想拉):大腸發炎的特有症狀,小腸或胃發炎不會有此症狀。「裡急」為腸有邪氣而傷陽(傷及大腸的水分吸收功能),「後重」為邪氣而傷陰(傷及腸黏膜)。熱則傷陰(臟腑的實質為陰,臟腑的功能為陽)快,寒溼則傷陰慢,所以「後重」多為溼熱所致。

 

肛門口灼熱感:嚴重發炎而傷及黏膜,為濕熱滯留傷陰。

 

裡急但很少後重、肛門口無灼熱感:「裡急」為腸有邪氣而傷陽,「無後重」為邪氣未傷陰(未傷及腸黏膜)。

 

腹瀉之前會腹痛但腹瀉之後腹痛加劇:「肝木剋脾土」的標準腹痛。外邪通常為寒邪,寒邪入脾胃,使脾胃陽氣不得出,致使脾胃弱而肝木乘之(即土弱導致木剋土)。

 

腹瀉之前會腹痛、腹瀉之後腹痛會緩解:一般腹瀉的標準腹痛。

 

    在此整理一下古書經驗:「水瀉而腹不痛,溼也;完穀不化,脾氣虛也;水瀉如熱湯,熱也;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而瀉,瀉後痛減,食積也;腹痛而瀉,四肢冷,寒也;常常泄瀉,脾陰陽俱虛也;五更泄,腎虛也。」

 

    在此提出非常有效的方劑,供大家參考使用:

半夏瀉心湯:其作用主要在胃,而非腸。尤其食物中毒的噁心嘔吐,可知用於急性胃炎,其脈象為右關洪滑。

 

藿香正氣散:其作用主要在腸,而非胃。因其藥性溫,可祛寒濕,通用於腸胃型感冒,其脈象為右關濡或緊。也是肝木剋脾土(其脈象為右關單弦)所引發腹痛的首選。

 

麻黃湯:麻黃湯:寒邪之主藥,其右關脈緊。當晚上睡覺沒蓋棉被或露出肚臍時,外邪入於腸胃,其外邪通常為寒邪,其臨床症狀為嚴重水瀉,早上起床即腹瀉,不一定有呼吸道症狀,但診斷標準是脈象為緊。

 

小青龍湯:溼重則為水,小青龍湯為水邪之主藥,其右關脈濡。當天氣陰雨或陰溼時,其外邪通常為水邪,其臨床症為嚴重水瀉,不一定有呼吸道症狀,但診斷標準是脈象為濡。

 

蔘苓白朮散:慢性腹瀉,乃因脾陽氣不足致使水分運「化」失調,故加強脾胃運化,及加強大腸「滲」利竅(即大腸吸收水分的作用),可選蔘苓白朮散。

 

歸脾湯:當脾元氣弱時,將導致脾胃運化失調,大腸「滲」利竅之作用變弱,所以糞便中的水分被人體吸收減少,造成慢性腹瀉,其治療首選為歸脾湯。

 

丁香柿蒂湯:用於丹田溫煦脾土失調,因丁香純陽可煖脾胃。

 

 

 

IV.皮膚病

 

    現代醫學的皮膚科在古代歸屬於瘡瘍科,屬於中醫外科的範疇,對於各種皮膚病的論述,現代西醫的皮膚科遠勝於古代中醫的皮膚科。若有志於發揚中醫皮膚科者,當先學習西醫的皮膚科技巧,再運用中醫內科的診斷方式,將目前療效不佳的皮膚病予以控制或痊癒。因此在此提出中醫皮膚病之治療原則

1.仍以西醫之診斷為主,若西藥能根治者,則以西醫方式處理;若西藥不能根治而僅能控制者,則以中醫方式處理。故應熟悉西醫之診斷與處理。

2.皮膚表徵不一定與臟腑經絡六淫相關,故全身性者才考慮辨證論治,局部性者通常採局部治療。

3.動物性之皮膚病變常常是黴菌合併細菌之感染,故治療時要一併使用抗黴菌藥與抗細菌藥。

 

    當看到皮膚病灶時,首先要區別是原發病灶還是續發病灶,在此略作說明:

(一)原發病灶

原發病灶(primary lesions)是指皮膚疾病本身所產生的初期病灶,即皮膚病理變化直接表現,包括斑疹、丘疹、斑塊、結節、水疱與大疱、膿疱、膨疹及囊腫等。

1. 斑疹(macule) 是局限性皮膚顏色改變,既不高起,也不凹下,可看見但摸不著的皮膚病灶。通常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界限可清楚或模糊。斑片(patch):是指較大(直徑超過3cm)的斑疹,如顴骨母斑、白癜風(西醫稱為白斑症, vitiligo)。依發炎的情況,斑疹可分為發炎性斑和非發炎性斑兩種。

⑴ 發炎性斑 是由物理性、化學性或感染性因素的刺激,使真皮內的血管擴張充血所致。炎症性斑呈紅色,壓之紅色消褪,壓力除去後又恢復原狀;發炎性紅斑可見於接觸性皮膚炎、麻疹、猩紅熱等。中醫認為,紅斑多為血熱所致;紅斑若壓之褪色者,由氣分之熱或風熱所引起。紅斑若色淡、稀疏則為邪入血分少;色深、分佈密集為入血分多。

⑵ 非發炎性斑 即非發炎因素所導致的斑疹。可分為:

  • 紅斑(erythema):即非發炎性紅斑,因皮膚血管增生或擴張引起的紅斑,如鮮紅斑痣;在生理情況下,如憤怒或羞愧時,可能出現面、頸部紅斑(微血管擴張, telangiectasis)。
  • 色素沈著斑(pigmented macule):如肝斑、黑棘皮病及雀斑等,中醫認為其多屬腎虛、肝鬱氣滯所致。
  • 色素減退斑(leucoderma):見於白癜風、白色糠疹(在西醫稱為花斑癬)。中醫認為其多屬血虛氣滯或氣血不調所致。
  • 人工著色斑:因皮內注入染料所致,如紋身。
  • 出血斑或紫斑(purpura):由於血流進入真皮組織所致,壓之不褪色,小者稱瘀點(petechia),大者(> 1cm)稱瘀斑(ecchymosis),如過敏性紫斑、血小板減少性紫斑。中醫認為,其可因血分熱盛,迫血外溢,積於皮下所致;或脾不統血,溢於脈外。

⒉ 丘疹(papule) 是指高起於皮表的局限性病灶,其直徑一般小於0.5cm,病變常位於表皮或真皮淺層。其可分為發炎性丘疹和非發炎性丘疹,發炎性丘疹主要由發炎細胞浸潤所致,常呈紅色或暗紅色;非發炎性丘疹多由細胞增生引起,可呈現皮膚色或淺褐色。丘疹的形狀各異,但多為圓形。斑丘疹(maculopapule):為介於斑疹與丘疹之間的稍隆起的皮疹。丘疱疹(papulovesicle):為丘疹頂端有小疱者。丘膿疱疹(pustalopapule):為丘疹頂端有小膿疱者。較常見的丘疹有斑塊與結節二種。中醫認為,丘疹色紅細密伴搔癢者屬風熱;疹色紅較大者屬血熱;疹色暗紅而壓之不褪色者多見於血瘀;丘疹色暗淡或皮色為氣虛、血虛。丘疱疹和丘膿疱疹多屬濕熱或熱毒。

(1)斑塊(plaque) 為較大的或多數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病灶,直徑大於1cm者。皮疹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一。常見於瞼黃疣、肥厚性扁平苔蘚、盤狀紅斑性狼瘡及乾癬。中醫認為,可因脾失健運,濕熱客於肌膚所致;也可由血熱、血瘀引起。

(2)結節(nodule) 為可觸及的圓形或類圓形局限性病灶,病變可深達真皮或皮下組織,其直徑大於0.5cm者。結節多由真皮或皮下組織炎性浸潤(如瘤型麻風),或代謝產物沉積(如瞼黃瘤、脂肪瘤),或腫瘤(皮膚轉移)引起。腫塊(tumor或mass)為較大的結節,其直徑大於2cm者。中醫認為:色紅伴疼痛者多為氣滯血瘀;皮膚結節多為痰濕或痰瘀。

3. 膨疹/風疹(wheal) 為真皮淺層水腫引起的短暫局限性隆起病灶。其特點是發生突然,伴有搔癢。皮疹消退快(一般不超過24小時),消退後不留痕跡。中醫認為膨疹多為風邪入丹田血分所致。

4. 水疱(vesicle)和大疱(bulla) 為突出皮表且內含液體的局限性腔室性病灶。直徑小於0.5cm者稱為水疱,大於0.5cm 者稱為大疱。水疱內的液體多為組織液,呈淡黃色。按位置可分為表皮內和表皮下水疱。表皮內水疱,其水疱壁薄易破,多為鬆弛性;表皮下水疱,其水疱壁厚,為張力性水泡。中醫認為,水疱和大疱多屬濕,疱周有紅暈者多為濕熱。

5. 膿疱(pustule) 為含有膿液的疱。多由化膿細菌感染所致,疱周有紅暈,如膿疱;少數為非細菌性膿疱,如膿疱性乾癬。中醫認為其多由濕熱入營分所致。

6. 囊腫(Cyst):為含有液體或粘稠物質的囊狀結構。一般位於真皮層中,多呈圓形或卵圓形,如皮下囊腫、皮脂腺囊腫、痤瘡的囊腫等。

 

(二)續發病灶

續發病灶(secondary lesion):由原發病灶衍變或因搔抓或治療不當所導致的皮膚病灶。

⒈ 鱗屑(scale) 指脫落或即將脫落的角質層,表現為大小、厚薄及形態不一的乾燥碎屑。當皮膚發炎或角化失調時,即產生鱗屑,如玫瑰糠疹、乾癬、魚鱗癬等。中醫認為,鱗屑發生於急性期,多屬風邪入血分。當發生於慢性期時,皮膚病灶基底潮紅而有乾燥鱗屑者為血燥;基底色淡而皮屑多者,為血虛;鱗屑油膩多屬濕熱。

⒉ 浸漬(maceration) 指皮膚角質層吸收較多水分後,出現的皮膚鬆軟、發白,起皺的狀態。浸漬處若受摩擦則表皮易脫落,或引發感染,常見於糜爛型足癬、趾間念珠菌病等。浸漬無關於八綱六淫。

⒊ 糜爛(erosion) 指皮膚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損,露出紅色濕潤面。糜爛多由水疱/膿疱破裂、或浸漬處表皮脫落所形成,痊癒後不留疤痕。中醫認為,糜爛多屬濕;糜爛處呈鮮紅色伴有大量滲液者屬濕熱;糜爛處呈白色淡而濕潤者為陰火所致。

⒋ 潰瘍(ulcer) 是指皮膚或粘膜的深達真皮以下的缺損。潰瘍形態、大小、深淺隨病因而異,痊癒後會留下疤痕。潰瘍面可有組織液、壞死組織或痂皮覆蓋。常因感染、外傷或腫塊破潰等所致。潰瘍邊緣若紅腫為陽火,為外傷或咬破所致;潰瘍邊緣平塌不起為陰火所致。

⒌ 裂隙(fissure, rhagadia) 也稱龜裂,指皮膚的線性裂紋。多因皮膚慢性發炎、角化過度,使皮膚失去彈性,加之外力拉扯導致皮膚裂開;常發生於手掌、足跟、肛周及口角等處。中醫認為,龜裂為血燥。

⒍ 抓痕(scratch marks) 也稱表皮剝脫(excoriation),為搔抓或摩擦所致的表皮或真皮淺層點線狀缺損。常見於搔癢性皮膚病,搔抓後皮膚表面可有血痂,痊癒後一般不留疤痕。抓痕無關於八綱六淫。

⒎ 痂(crust) 也稱結痂,指皮膚病灶表面的組織液、膿、血液及脫落組織等乾涸而成的附著物。由組織液形成的痂,呈淡黃色,較薄,多見於濕疹的糜爛面;由膿形成的痂,呈黃綠色或暗黃色,較厚,多見於膿疱瘡;由血液形成的痂,呈棕黑色,見於出血性皮膚病灶。痂無關於八綱六淫。

⒏ 瘢痕/疤痕(scar) 指真皮或更深層的組織缺損或破壞後,由新生結締組織修復而形成的病灶。病灶高於皮面者為增生性瘢痕;低凹於皮面者為萎縮性瘢痕;其與皮面平,不凹下,亦無凸起為平滑瘢痕。瘢痕無關於八綱六淫。

⒐ 萎縮(atrophy) 指皮膚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病變所致的皮膚變薄。萎縮可發生於表皮、真皮或皮下組織。表皮萎縮為局部皮膚變薄呈半透明,可有細皺紋,正常皮溝變淺或消失。真皮萎縮為局部皮膚凹陷,表面紋理及顏色均正常,常伴有皮膚附屬器的萎縮,如毛髮變細或消失。皮下組織萎縮為皮下脂肪組織減少所致,其局部皮紋正常,但凹陷明顯。中醫認為:萎縮為氣血不運,肌膚失養所致。

⒑ 苔蘚化病變(lichenification) 也稱苔蘚化,是指皮膚限局性浸潤肥厚,粗糙變硬,乾燥脫屑,皮溝加深,皮脊突起等類似皮革樣的表現。多因搔癢使角質層及棘細胞層增厚,真皮慢性發炎浸潤所致。見於神經性皮膚炎、慢性濕疹等。中醫認為:苔蘚化病變無關於八綱六淫。

    在此整理一下皮膚症狀相應之中醫意義

癢:入血分,以荊防敗毒散、半枝連為主

痛:入氣分,以薏苡仁湯、燈花敗毒散為主,當歸拈痛湯、烏藥順氣散治標

麻:氣不足

木:血不足

速發、遊走:風邪所致

腫、膨、疹:實、水積、痰積,以薏苡仁湯、金銀花為主

陷:虛

斑:入血分,以溫清飲、紫草為主

紅、熱:熱

清水疱:氣分熱積而失氣化

濁水疱(膿疱):氣血各半之熱積而失氣化

結節:痰、沖犯

裂、屑:血不養皮肉,以溫清飲為主

糜爛、浸漬:溼

潰瘍:平者屬陰火;凸者屬熱或外因所致

囊腫:無關於六淫八綱

鱗屑:因風入血分而膚表不受涵養而引起燥,當先除風。刮掉鱗屑而不見流血,此為風在氣分,燈花敗毒散主之;刮掉鱗屑而見流血,此為風在血分,荊防敗毒散主之。

 

 

    在此提兩個常見又不能根治的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

    濕疹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疾病,而濕疹急性發作的三大特徵:1)聯合三徵:潮紅、濕潤、癢2)同時可見各期各樣之發疹3)病灶與健康皮膚分界不明,中央部之發炎最強而瀰漫性移行。異位性皮膚炎屬濕疹的一種,與遺傳體質有關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患者血清IgE高,常伴隨有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病史。中醫的“奶癬”、“胎斂瘡”即是本病嬰兒期的表現。中醫認為本病乃嬰兒期外邪入血分而致,經久不癒而到成年期就變成痰飲。故嬰兒濕疹多在陽面(伸側),成人濕疹多在陰面(屈側)。西醫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本病病因,一般認為與遺傳、免疫異常有關。約70%患者有過敏的家族史, 其家族成員常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過敏性疾病,並伴有血清學異常(IgE抗體增高)和血液學異常(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多)。本病兒童常對某些食物過敏,尤其是蛋、牛奶、魚、蝦類、豆類。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表現,其發病年齡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即嬰兒期(出生至2歲)、兒童期(2-12歲)及成人期( >12歲)。多數病患在出生後2-6個月發病。患者通常較肥胖。好發於寒冷季節。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分佈方面,在嬰兒期俗稱嬰兒濕疹,好發於額、面頰、耳廓、頭皮及下頰部,而四肢和全身也可能發生。在兒童期的皮膚病灶主要分佈在面部,也可能波及軀幹、四肢,若在四肢則常局限於膕窩及肘窩等處。在成人期則好發於肘窩、膕窩、四肢或軀幹。

    本病症狀呈現多樣性,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復發作,有劇烈搔癢, 病程較長 。各期表現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皮疹的特點也有變化。有些患者各期症狀依序進展,但也有的僅一兩個階段。

嬰兒期皮膚病灶為急性或亞急性發炎,症狀較重,病程較短。約半數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可在18個月內會自癒,其餘則可能延續至其他期。初起為急性紅斑,漸漸在紅斑基礎上出現針頭至粟粒大的丘疹、丘疱疹及水疱,可密集成片。皮疹呈多形性,搔癢明顯。搔抓重者可有表皮抓破,組織液滲出及紅腫,組織液乾後結痂。頭皮可呈黃色脂漏性痂。病情時重時輕,某些食物(如雞蛋、牛奶、魚)、長牙、氣候變化等因素會加劇病情,通常在2歲內逐漸痊癒。

兒童期皮膚炎紅腫較嬰兒期輕,丘疹暗紅,滲出液較少,有抓痕。久之,皮疹肥厚呈苔蘚樣變化。病灶膚色暗褐色,表面粗糙,散佈於四肢伸側。

成人期可從兒童期發展而來或直接發生。皮膚病灶常為苔蘚化病變或呈急性或亞急性濕疹樣病灶。

 

    在西醫治療方面,內服抗組織胺或抗生素或類固醇,並配合局部治療。在中醫治療方面,可內服:燈花敗毒散/荊防敗毒散 + 薏苡仁湯 + 蒼耳子/半枝連+ 祛除外邪藥物(一般以小青龍為主)。並配合外用:紫雲膏/竹酢液。

 

    最後要提及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1)除了藥物治療外,應避免過敏性食物;2)保護皮膚,避免過度搔抓引起感染;3)注意天氣變化並盡量避免感冒。

 

 

 

蕁麻疹(urticaria)

 

    蕁麻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皮膚粘膜微血管擴張而出現的限局性水腫反應。其表現為膨疹、搔癢。中醫稱“隱疹”或“風疹”。該病病因複雜,有的很難找到確切病因。

中醫認為:本病為丹田痰阻且有外邪,龍雷之火與外邪流竄於血分而發病。

西醫認為:本病病因複雜,慢性蕁麻疹多數找不到確切病因。其常見因素有:

⒈食物 主要為動物蛋白,如魚蝦、蛋、奶、蟹、豆類、蕈類等。其次食物中的顏料、防腐劑、調味品等可引起。特別是兒童消化功能較差及腸道粘膜通透性較高而常見。

⒉藥物 常見的有止痛藥、抗生素、血清製品(如輸血)、疫苗等,使身體產生過敏反應而發病。

⒊感染 常見的有細菌、病毒、真菌等。

⒋理化因素 常見有冷風、冷水、冷物、熱、日光、壓迫、摩擦及機械刺激,以及某些化學揮發性物質等。

⒌動、植物因素 如蚊蟲叮咬、動物羽毛、皮屑、蕁麻、花粉等。

⒍內臟疾病 如腫瘤、紅斑性狼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風濕病、肝臟病、腎病、內分泌紊亂及代謝障礙等。

⒎精神因素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

⒏遺傳因素 有些與遺傳過敏素質有關,如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等。

 

 

    臨床上分成急性、慢性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一)急性蕁麻疹(acute urticaria) 

急慢性蕁麻疹又稱尋常性蕁麻疹。發病較急,先感覺皮膚搔癢,之後在搔癢處迅速出現水腫性紅斑、膨疹、潮紅、大小不等的病灶。可全身發作,也可局部發作。初起為散在單點,逐漸融合成片,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後逐漸消退,膨疹變為紅斑而消失,消退後不留痕跡,但新疹又不斷發出,此起彼落,一日數次不等。膨疹出現時自覺劇癢或灼熱。病情重者可出現頭昏心悸、脈數、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表現。呼吸道受影響時,可出現咽喉異物感、胸悶、呼吸困難、發紺,甚至窒息死亡。若波及消化道時,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劃痕試驗呈陽性反應。以中醫觀點,病患原本丹田痰阻且有外邪,而沖犯引起龍雷之火與外邪流竄於血分而發病。

PS. 皮膚劃痕試驗陽性:15秒內出現紅線,45秒內出現軸索放射性潮紅,1-3分鐘內出現膨疹。

 

  •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 

定義為超過一個月以上的蕁麻疹,膨疹持續超過4-36小時。膨疹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常在睡前或晨起較嚴重,部位不定,遷延數月至數年之久。除搔癢外,全身症狀較輕。慢性蕁麻疹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以前曾經被認為與焦慮疾患、食物或食物染料所致的過敏反應有關,但至今仍無明確證據證實,故目前不建議常規性測過敏物質。若膨疹病灶持續超過36小時,則建議做皮膚切片病理檢查。其臨床表現:20%純angioedema(血管性水腫),40%純hives(膨疹),40%併angioedema及hives。目前比較可能的病因如下:1)Hashimoto’s thyroiditis(橋本氏甲狀腺炎) 2)結締組織疾病(含全身性血管炎)  3)感染。以中醫觀點,病患原本丹田痰阻且有外邪,而祖先干擾引起龍雷之火與外邪流竄於血分而發病。

 

(三)特殊類型蕁麻疹

⒈人工性蕁麻疹(Factitious urticaria) 又稱皮膚劃痕症(dermatographism),亦名“皮膚寫字”(skin writing),因身體對外界機械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皮膚稍受刺激,如搔抓、摩擦、鈍器劃過皮膚後該處,即出現與劃痕一致的條形膨疹。自覺搔癢。與蕁麻疹同時發生或單獨出現。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⒉寒冷性蕁麻疹(cold urticaria) 冷刺激後或回溫時出現膨疹或水腫,分為後天性與家族性兩種:①後天性寒冷性蕁麻疹:多見於女性,年輕人為主。當接觸冷風、冷水、冷物或氣溫突然降低,於接觸部位出現膨疹或水腫。自覺搔癢,持續半小時或數小時消退,甚至喝冷飲後出現口腔和咽喉水腫。本病大多數為原發性。②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較罕見,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自幼發病,反復發作,持續終身。遇冷後出現膨疹、紅斑、丘疹。自覺灼熱或灼痛,但不癢。可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白血球增多等。其發病機理未明。

 

⒊膽鹼性蕁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 多見於年輕人,常在飲酒、熱飲、運動或情緒激動時,使神經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而釋放組織胺繼而引發膨疹。皮疹為1~3mm 小膨疹,周圍有1~2cm的紅斑,散在或密集分佈,但不互相融合。持續半小時至1小時消退。多波及軀幹及四肢近端,而面部及掌蹠很少發生。自覺劇癢。慢性病程,數年後逐漸好轉。

 

⒋日光性蕁麻疹(solar urticaria) 較少見,皮膚經日光或紫外線照射後,暴露部位出現紅斑、膨疹,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消退。自覺搔癢及針刺感。

 

⒌壓力性蕁麻疹(pressure urticaria) 又稱遲發性壓力性蕁麻疹(Delayed pressure urticaria)。皮膚受壓後4~6小時內出現真皮及皮下組織彌漫性水腫,持續8~12小時消退。常波及的部位有行走或站立後的足底、久坐後的臀部、手提重物處或穿緊身衣等受壓處。自覺搔癢、緊繃感、灼痛等。可出現流感樣症狀(如疲勞、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等)。慢性病程,常持續1~40年(平均9年)。發病機理不明。

 

⒍接觸性蕁麻疹(contad urticaria) 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後局部出現膨疹及皮膚潮紅。自覺搔癢,灼熱感。

 

⒎血清病型蕁麻疹(serum sickness urticaria) 因注射異體血清、動物源性疫苗後8~13天身體出現膨疹,搔癢,伴發熱、全身不適、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大等。病程多數為自限性,無後遺症。

 

    其西醫治療方面,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以內用藥治療為主,可選1種短效型抗組織胺及1種中長效型抗組織胺併用。當病況嚴重或上述抗組織胺療效差時,才考慮使用類固醇治療。在中醫治療方面,首選:荊防敗毒散/燈花敗毒散 + 薏苡仁湯 + 溫清飲 ;當療效差時,考慮用:銀翹散+ 薏苡仁湯 + 溫清飲/水陸二仙丹;若療效又差時,再考慮用:防風通聖散+ 薏苡仁湯 + 溫清飲/水陸二仙丹。當然建議先將祖先干擾的部分處理好,治療才會事半功倍。

 

    其預防方面:1)積極尋找和去除其可能的誘因。2)避免攝入可疑致敏食物、藥物等。3)注意氣候變化時,保持良好心情。4)控制慢性病灶。

 

 

V.失眠

    失眠在中醫稱為不寐,雖有眾多分型,其機轉統歸為一乃「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陰陽不相交」。失眠時,頭脹、心煩、心悸、左右翻身不定、眼睛血絲多、很累,其中「頭脹、心煩、心悸、左右翻身不定、眼睛血絲多」屬陽氣在上,陽氣為動,陽氣為火;「很累」屬陰氣在下,陰陽不相交的結果。也有人將之分成「入睡困難」及「睡著易醒,在睡困難」,這有利於西藥鎮靜安眠藥之選擇,卻無益於中醫的判斷。在西醫則依病程分成短暫性失眠(<1周)、短期性失眠(1-3周)、長期性失眠(>3周),這應用在中醫也很實用。

短暫性失眠(<1周):時差、晝夜輪班、情緒激動悲傷的調適性失眠、環境性失眠(換床、太冷、太熱、太吵、太亮)。

 

短期性失眠(1-3周):持續性的調適性失眠(通常指喪偶、離婚、法律訴訟等)、急性疾病的失眠。

 

長期性失眠(>3周):精神性失眠、原因不明性失眠、睡眠狀態錯覺、不適當的生活習慣導致失眠、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即夜貓子)、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侯群、週期性肢體抽動、神經疾病失眠症(如老人痴呆症)、精神疾病失眠、睡中異常(如噩夢)、藥物或酒精性失眠、疾病性失眠(如鬱血性心臟病)。

 

    在臨床上,來求診者以長期性失眠為主,而長期失眠中,又以精神性失眠、原因不明性失眠、精神疾病失眠較棘手。而有些人卻因鎮靜安眠藥成癮,想尋求中醫能否將安眠藥摒棄。若純粹只靠中藥而想改善精神性失眠、原因不明性失眠、精神疾病失眠,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在此提出類似民間信仰的概念,再慢慢導入中醫的概念。

沖犯:一個身體,兩個靈魂在用,一個靈魂是自己,另一個靈魂是外靈。精氣是靈魂的能量來源,所以沖犯時,「大脈出現,精氣亂,脈不柔和」。通常沖犯所引起的失眠,若不化解,約1-2周會逐漸好轉,約1-2個月會恢復。常見的沖犯:經過喪家、吃到喪家食物、讓喪家在百日內請客、去告別式、當年犯死符、經過車禍現場或災難區、旅遊經過古代戰場、住旅社在角間或底間、吃拜祖先的食物、吃拜好兄弟的食物、經過普渡場、到急診室、到加護病房、搭病床專用電梯、到火葬場、到靈骨塔或墓地、跨過墳塚、在風水地鋸樹或砍樹、多管閒事而承擔因果等諸多情形。

 

犯煞:正常人有三魂七魄,犯煞之人通常有六魄運作,一魄不運作,其脈伏而精氣不出。通常沖犯所引起的失眠,若不化解,不會恢復。常見的犯煞:生肖歲數日經過喪家、見到空棺、動土時的忌諱生肖在場、居家周邊挖馬路或挖水溝或整修、下葬時影子在墓穴中、在禁忌日打開羅盤、不利方位年動土或移床等諸多情形。

 

祖先干擾:祖先若投胎在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人),則不會來騷擾陽間的子孫;祖先若投胎在三惡道(地獄、畜生、惡鬼),則會來騷擾陽間的子孫。祖先通常需要四種東西才會滿足:1)牌位(有的住) 2)紙錢(有錢花) 3)供品(有的吃) 4)法會(有福德)。由於日本曾統治台灣,西來庵事件後,企圖破壞某些傳統習俗,導致傳統習俗的流失,造成1)未成年、嬰靈、未出嫁的女性(俗稱姑婆)都不得寫入牌位,雙姓或異姓祖先寫入同一家祖先牌位,致使某些祖先無法寫入牌位與牌位混亂之情形;2)改變燒紙錢的種類或方式,致使祖先收到無法使用的紙錢;3)改變呼請祖先的方式,致使某些祖先無法來享用供品;4)破壞宗教法會集結,致使祖先無法會超渡;5)女性離婚之後,不知要辭祖。通常祖先干擾會先騷擾媳婦,而祖先干擾所引起的症狀有:長期失眠、即使睡著也會在凌晨1-3時醒來、夜尿多次、全身如蟲在爬、慢性蕁麻疹或濕疹、胃食道逆流、耳鳴、更年期症狀加重、血壓不易控制、咽喉有異物感、肩背緊而重。

 

祖墳:祖墳是累世因果的集結,也是導致惡性腫瘤與精神疾病之主因,但地理風水學屬帝王學,民間不知其可怕也不知其應用,所以各種怪病層出不窮。尤其是家族墓或男女合葬時,精神疾病與失眠就常發生。

 

未拜地基主:固守於此地或遠古葬於此地之亡靈,因功德不足而無法投胎,當此地蓋起房子時,就成為此屋的地基主,通常為當地土地公所管轄。當未拜地基主時,通常會在凌晨3-5時醒來。通常小孩子在睡夢中會夢見穿黑衣的高大型體,即是夢見地基主。

 

    其實上述之情形,均為先天之氣無法回收到丹田所致,導致「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陰陽不相交」。難道無法使用藥物,使元氣回歸丹田嗎?我曾經使用過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清心蓮子飲、竹葉石膏湯、越鞠丸、溫膽湯、天王補心丹、孔聖枕中丹、養心湯、抑肝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用於長期性失眠,效果奇差無比。但當病人經化解後,其脈象「大脈消失,精氣回復,脈較柔和」,此時再用上述藥物,效果奇好無比。可見化解才是重要關鍵,但要找到能幫忙化解的地方或神明,又怕患者被坑錢,著實不易!

 

 

 

VI.便祕

現代醫學的大腸生理

  人類的大腸內沒有重要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在於吸收水分,還為消化後的食物殘渣提供暫時貯存所。大腸的分泌富含粘液,不是用於消化食物,主要作用在於保護腸粘膜和潤滑糞便。大腸液的分泌主要經由食物殘渣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所引起。大腸的蠕動少而慢,這點有利於讓糞便暫時貯存於大腸。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一般在十小時以上,此過程中,食物殘渣中的水分被大腸粘膜吸收,食物殘渣也經過細菌的發酵,形成了糞便。所以糞便中除食物殘渣外,還包括脫落的大腸上皮細胞和大量的細菌。據估計糞便中死的和活的細菌約占糞便固體重量的20-30%。適當增加纖維素的攝取有助於預防便秘、痔瘡、結腸癌等疾病的作用。

  正常的直腸通常是空的,沒有糞便在內。當大腸的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時,刺激了直腸壁內的感受器,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繼而使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收縮,肛門內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排出體外。此外,腹肌和膈肌也發生收縮,暫停呼吸且腹內壓增加,促進糞便的排出。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有一定的閾值,當達到此閾值時即可引起便意。

  意識可抑制排便,當人們對便意經常制止,使直腸漸漸地對糞便壓力刺激失去敏感性,致使糞便在大腸停留過久,造成水分吸收過多而變得乾硬,引起排便困難,這是產生便秘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影響排便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歸納起來有兩種:(1)大腦皮層抑制排便,如工作緊張、外出旅行、生活規律改變、情緒抑鬱及過度勞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也會使排便受到大腦抑制。(2)排便無力,如老年人、久病體虛者,由於膈肌、腹肌、腸平滑肌均收縮無力,缺乏推動糞便的力量。

    正常人的排便差異很大,這與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有關。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甚至2~3天一次(只要無排便困難及其他不適均屬正常),但大多數人(約占60%以上)為每天排便一次。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數多少確定便秘、腹瀉或排便的規律改變,應按個人的排便習慣來確定。

  正常排便時可排空降結腸之上部的結腸,但降結腸與直腸內的糞便,卻不能完全排空。當糞便將直腸充盈25%時,或者直腸內壓力達到某閾值時,就可產生便意,但要達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腸內容物和壓力須增加3倍

 

  意識可控制排便,可知排便反射受大腦皮層的控制。而且肛門須維持一定張力,使肛門緊閉,阻止糞便排出,此作用稱排便節制作用。排便節制作用可歸納為兩種。

  (1)結腸的節制機能:結腸的節制機能不依賴於括約肌作用,而依賴乙狀結腸的適應反應,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的阻力、彎曲和皺折能延遲糞便進入直腸,使直腸平時處在空塌狀態。當降結腸能累積一定量的糞便時,可使糞便進入直腸。直腸內有直腸瓣,直腸瓣能使糞便在直腸內螺旋形行進,使糞便壓力均等,避免了糞便堆積在直腸下部,對排糞有調制作用。

  (2)括約肌節制作用:肛門括約肌有外括約肌與內括約肌,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高30%~60%,因此能阻止糞便從肛門內流出。

 

    由此可知,排便之順暢有賴於1)無壓力 2)情緒穩定 3)無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 4)肺氣足5)脾胃降濁陰之功能良好6)下焦無瘀阻7)腎水足。上述缺一不可,以下一一說明其處置。

1)無壓力  當身體或心理上的壓力超過平時所承受的壓力時,會使腸胃道蠕動減緩。亦即壓力使脾胃降濁之力減少,故糞便停留於腸胃道時間變長,水分被吸收增加而使糞便變乾硬,造成排便困難。針對身體上的壓力,只要治療原本疾病即可,除非到了腹滿、二便不通、病發不足之情況,才急治其標;針對心理上的壓力,只能靠內心之調適(當然還得瞭解陰陽宅是否出問題),中藥只能針對其產生之氣鬱而使用越鞠丸或其他治標藥。

2)情緒穩定  情緒的不穩定亦屬心理上的壓力,此時若服用抗焦慮藥物,有些會有anticholinergic effect(抗膽鹼作用),會使腸胃道蠕動減緩。根據中醫之七情,重新調整氣之平衡。

3)無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排便疼痛,從而使大便受到大腦的抑制。一般採外治法。若採內治法,可選用防風通聖散、乙字湯、麻子仁丸等。

4)肺氣足  在排便時,必定要閉氣並使腹肌用力以增加腹內壓力。因此肺氣不足者,常有便秘之問題。可選用生脈飲、辛庇湯等。

5)脾胃降濁陰之功能良好  脾之氣不足(可用歸脾湯、黃耆)或胃之降濁陰失調(可用代赭旋覆湯)。此外多食用纖維蔬果,有助於排便。

6)下焦無瘀阻  因六淫積聚所致,可選用五積散、承氣湯、逐瘀湯、流氣飲之類藥方治療。

7)腎水足  在老年人或腫瘤之患者,常見此原因。可選用六味/八味地黃丸、清心蓮子飲、流氣飲之類藥物。

 

 

 

VII.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是男性專屬腺體,環繞於膀胱下方出口處的尿道,其作用乃分泌潤滑液使精液能順利經過尿道。當攝護腺肥大時,會產生排尿困難或頻尿,目前其致病機轉不明,但可能與年齡、肥胖、酒精、高血壓、基因、雄性激素有關。在中醫方面,攝護腺肥大屬「癃閉」範疇,癃者小便不利,閉者小便不通,現代文獻將之分六型(腎陽虧虛、陰虛火旺、痰濁阻塞、膀胱濕熱、肺熱氣鬱、脾氣虛弱),其用藥不外乎活血、利尿、補腎,文獻都宣稱療效顯著,通常著重於症狀而非攝護腺體積減少,又非雙盲試驗,當使用於臨床時,療效自在人心。

    以前在泌尿科實習的時候,很少看見和尚因攝護腺肥大來就診,於是我曾有個疑問「出家人罹患攝護腺肥大的情況?」,結果只查到奈及利亞的文獻「51-70歲修士有62.24%罹患攝護腺肥大」,亞洲人無此文獻。在把脈的過程中,攝護腺肥大是屬於丹田濁陰積,其本質類似女性白帶的寒濕,於是嘗試用清心蓮子飲為主方,前3周一點效果也沒有,之後症狀卻很明顯改善。接著在清心蓮子飲的基礎上,我又用了十六味流氣飲,想不到效果更好,最嚴重的患者其攝護腺體積達70ml,經六個月治療後縮至40ml,臨床症狀也幾乎改善,之後攝護腺體積就無法再縮小,PSA在使用此藥方後幾乎都會下降,但通常不會達正常值。所以我對攝護腺肥大的看法為「男女交媾的過程中,女性的濁氣轉移至男性的攝護腺」,不知未來能否被證實?

    在人體有兩處經細菌感染而變成慢性病時,幾乎不可能痊癒,一為慢性骨髓炎,一為慢性攝護腺炎。而我在治療慢性攝護腺炎也是用「清心蓮子飲(主) + 十六味流氣飲(次)」,效果奇佳。在治療攝護腺癌則是用「 十六味流氣飲(主) +清心蓮子飲 (次)」,效果也很不錯。

    攝護腺肥大雖屬中醫「腎」的範疇,但無法使用臟腑辨證、六經辨證、溫病辨證,由望診聞診問診又無法診斷出原始病因,此時唯有熟悉三因與脈診才能判斷出,至此你還要學中醫疾病的分型嗎?攝護腺肥大在西醫診斷容易,在中醫卻困難診斷,病因卻很清楚,所以中西醫應互相配合,不應有成見。

 

 

VIII.鬱血性心衰竭

 

 

IX.猛爆型肝炎

 

 

 

X.乳腺炎

 

 

XI.肝硬化

 

 

 

結語

    在此書中,強調中醫傳統的辨證方式,融合了陰陽、三因、六經、臟腑、溫病、衛氣營血、臟腑之間的氣血走法,而非現代的疾病證型,至於四診必須臨床教導,坊間專門提四診的專書也不少,所以就不多著墨於四診。在書末特別提出常見的疾病,運用傳統辨證方式示範推演,希望有志於中醫的讀者,能得以入門,不要讓傳統中醫的智慧斷送在我們這輩的手中!

    在此也藉由中醫祝由科的導入,讓大家了解信仰與疾病間的關係,不希望對道教或佛教的法會嗤之以鼻,也希望對地理風水的簡介,能對治療疾病有更進一步的幫助。日後若有機緣,將會探討更多的疾病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