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醫學 II - 中醫(電子書)

跳越時空的醫學(II) - 中醫

目錄

中醫必備的基礎觀念

丹田的重要性

脾胃的重要性

後天五行的運作

中藥的氣與味

六淫與三因的結合

疾病病程

四診

常見的西醫檢驗判讀

常見疾病的見解與對話

I.胃食道逆流

II.停經症候群

III.神經壓迫引起的腰痛或神經症狀

IV.胸悶 (IHD, Asthma, COPD, 歸脾湯證 )

V.精神疾病

VI.痔瘡

VII.糖尿病

VIII.過敏性鼻炎

IX.腦中風

 

結語

 

 

中醫必備的基礎觀念

丹田的重要性

目前的中醫界對丹田的認識與應用,實在有限,僅知其為先天之本,且只有補法而無瀉法,而不知其在體內如何運作及所表現之症狀為何。此文在使各位對丹田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語道盡丹田之重要性。

丹田在醫書中並不用「丹田」一詞,而是用「七節之下有小心」、「先天之本」、「原氣」、「元氣」、「龍雷之火」、「守邪之神」、「氣海」、「命門」、「腎氣(注意: 不是腎水,也不是腎陽)」。丹田是道家或練功者之用語,其實丹田又分為上丹田(在甲狀腺位置,即佛家中所謂的「喉輪」)及下丹田(在肚臍下一寸五分的氣海,即佛家中所謂的「臍輪」)。男人以下丹田運作為主,女人以上丹田運作為主。下丹田主氣運血,上丹田主血收氣,上下丹田之協調靠脾土。下丹田之氣來自於先天的靈能,幫助脾土運化水穀,再靠後天脾土化五穀精微而得到滋養,故形成先天助後天,後天養先天之循環。白天醒時,脾土將攜帶精氣的靈能,輸送到各臟腑;到了夜晚睡眠時,耗掉精氣的靈能帶著五臟六腑的精微回肝臟解毒後,在肺氣肅降的作用及脾土下壓的力量下,又化為攜帶精氣的靈能入下丹田,與原本存於下丹田的靈能互相溶合,以待明日的運作。這道理如同大家庭中的小孩白天出門工作,晚上帶回工作所得並回家休息。由此可知,日夜顛倒或失眠,對一個人身體損傷很大。

在臨床上,那些症狀是丹田表現的證據呢?①正常人體血壓在夜間會下降10-20%②停經婦女之熱潮紅及盜汗在夜間會較嚴重③傍晚時胸悶④換氣過度(亦稱歇斯底里症)⑤糖尿病神經病變時,下肢會先受影響⑥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通常在清晨發生⑦Mevalotin在睡前服用,效果較佳⑧甲狀腺功能亢進⑨過敏反應⑩黑棘皮症。如上所列,不勝枚舉,現在一一為此說明:

  • 正常人體血壓在夜間會下降10-20%:因丹田之氣會構成衛氣之一部份,而形成血管之張力(即血壓),當丹田之氣歸入丹田之時,衛氣之力量減少,自然血壓也會下降。由此可引申出罹患高血壓時,此夜間血壓下降之情形會先消失,因丹田之氣無法回歸丹田,乃因丹田痰阻所致。至於為何會有丹田痰阻呢?於下一段文章會說明。

②停經婦女之熱潮紅及盜汗在夜間會較嚴重:隨著年齡老化,丹田會變小且痰阻會增加,故腎氣出入會不順。婦女停經後,丹田之氣無法收入丹田,因此會有熱潮紅及盜汗之現象,尤其以夜間為甚,而且是突發性。丹田受痰阻之時,其腎氣出會忽大忽小,在忽大之時,便出現胸悶、潮熱、盜汗,亦名之曰「奔豚」;忽小之時,便出現頭暈,上下氣不接之情形。

③傍晚時胸悶:丹田之氣無法收入丹田

④換氣過度(亦稱歇斯底里症):病人常覺得吸不到氣,因「吸入肝與腎,呼出心與肺」,丹田受阻而使丹田之氣無法收入丹田。

⑤糖尿病神經病變時,下肢會先受影響:腎氣藉肺氣肅降與脾氣下壓而入丹田,也藉此將先後天之氣送到下肢(清陽實四肢,脾主四肢:上肢為先後天之氣會合後,經肺氣送至上肢;下肢則如文所述)。糖尿病時,丹田受阻,故脾至腎之力亦受阻,故下肢無先後天之氣所養而致萎。

⑥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通常在清晨發生:痰阻致病發生於陽動或外邪相應之時,當內收之腎氣好不容易通過層層丹田痰阻(假設還不是很嚴重時),當早晨醒來而陽氣初動或外邪相應之時,便將丹田無形之痰分送各臟腑(濁陰走五臟),當達臨界點時,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就表現出來。

⑦Mevalotin在睡前服用,效果較佳:Mevalotin與中藥「神曲」相似,是黴菌發酵後之抽取物,中醫將之拿來幫助消化吸引,西醫將之拿來降血脂肪,而其真正的內涵則是取其「化精微」。所謂「化精微」乃是將食物中之精華萃取而注入腎氣,繼而清除丹田痰濁,故可用以降血脂肪。

⑧甲狀腺功能亢進:丹田之氣在女性以收在甲狀腺之血分而藉以推動女人陰血。當上丹田痰阻而無法收納下丹田之氣時,此時會發生兩種情況:1)龍雷之火耗陰血,此時表現出體重減輕(實質屬陰)、心悸(心屬血)、四肢無力、常流汗(汗為心液)。2)龍雷之火溢於外,此時脖子腫、眼睛突、氣血不相合而致MC不來或不規則等等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但當外溢的龍雷之火逐漸耗盡之時,就表現出甲狀腺功能低下之症狀。

⑨過敏反應:當有外溢的龍雷之火散佈全身,但為數不多,此時若逢外感或吃到補腎氣之食物時(如蝦子、螃蟹),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瞬間引發而致癢(入血分)且隴起(屬氣)。

⑩黑棘皮症:痰阻於六陽之會,腎氣無法上顛頂,而卡在六陽之會附近而燒灼附近皮膚,造成頸部皮膚變黑。

 

那麼丹田致病之機轉為何?1)丹田容量變小2)丹田痰阻。隨著年齡老化,丹田容量會逐漸變小,此時只能藉運動、打坐來維持或擴大丹田容量;至於丹田痰阻則是由內在七情鬱結與外在環境(陰陽宅、飲食、外邪)所共同形成的。至於痰形成的詳細過程,請參閱「痰」一文。所以根據此致病機轉,起初當清除丹田痰阻才是治病之本,其次收外溢的龍雷之火,最後才以補腎氣來收功,而非盲目地猛補腎水或腎陽,或者利用清熱法將外溢的龍雷之火耗盡。因為丹田痰阻之時,此時補腎水只是徒增痰阻之形成,無助於病情。這道理就如同家中無水,並不代表水庫無水,可能是中間管線堵住或破損,此時即使水庫再多水,家中仍然缺水,切記切記!在此順便提一下西藥類固醇之作用,其實它並未滅龍雷之火,而是針對每個星星之火與以澆水,但要知龍雷之火僅能以陰血收之而不能以陽水滅之,故用類固醇是姑息養奸,待外邪一來,就馬上爆發,故僅能用以救急,而不宜用以久安,吾人不得不慎!

 

那麼要如何清除丹田痰阻呢?清下丹田無形之痰阻:石決明、薏苡仁湯、疏經活血湯、防風通聖散。清上丹田無形之痰阻:折衝飲。收外溢的龍雷之火:清心蓮子飲、五味子、水陸二仙丹。補精氣:神曲、金銀花、六味地黃丸。助脾至腎:三妙散、小建中湯、歸脾湯。助肺至腎:辛庇湯、越鞠丸、生脈飲。以上只是略舉數方,臨床應用尚有變通,不可拘泥。

 

 

 

人有三火:陽火一,陰火二。陽火者,內陰外陽;陰火者,內陽外陰。

陽火,心火也。

陰火有二:(1)相火:即龍雷之火,起於腎,游行於三焦,寄於肝膽。

          (2)三昧之火:即陰精=精氣

 

中醫的腎與膀胱

腎:陰—血(又分精血與一般血)

陽—氣: 元陽(命門火、守邪之神、小心、龍雷之火)

       腎水: 元陰(=精)( 一般謂之腎陰)

            腎氣(一般謂之腎陽)

 

膀胱:Kidney:分清(再吸引作用)、泌濁(分泌作用)

      Bladder:排尿

目前中醫界對中醫之腎與膀胱常搞不清楚,把kidney當成中醫的一般腎陰,把adrenal gland & gonad gland當成中醫的一般腎陽,把bladder當成中醫的膀胱,無疑將中醫推向死胡同,惟有對上述分類弄清楚,才能使中醫再回正途。以下以問題導引來闡述中醫腎與膀胱:

Q:腎陰血如何解釋?

A:在人體當中,kidney要維持其外形,就是陰血以撐其形。其中以精血為帥,然何謂精血呢?可視kidney之EPO為精血。

 

Q:命門火與相火有何區別?

A:五行為何相生,乃有一股推動之力,此即伏火,金生水之伏火特稱相火。而命門火就是指丹田的力量,屬先天火。伏火是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相合而形成推動臟腑之力量。

 

Q:西醫的kidney到底屬於中醫那部份?

A:就外形為腎陰血與元精所撐,就功能則屬中醫的膀胱。

 

Q:中醫的膀胱如何運作?

A:食物入脾胃後,在小腸吸收水穀精氣,之後分成穀氣與糟粕,糟粕送入大腸,大腸吸引水份而滲入膀胱,其他則為大便排出。水分在膀胱氣化,一則送至膽而成膽汁,一則形成尿排出。膽分泌膽汁後,由小腸吸收。如此形成循環。中醫的膀胱是中醫腎的竅口(另一腎竅口為精竅),負責腎氣的固攝。

 

Q:西醫的bladder與中醫的膀胱有何區別?

A: 西醫的bladder:僅存尿與排尿作用

   中醫的膀胱:包含西醫的bladder及西醫的kidney function

 

Q:西醫的adrenal gland & gonad gland到底屬於中醫那部份?

A:這是元陽與腎水表現最明顯的部份,但並非元陽與腎水的全部。

 

Q:攝護腺肥大如何解釋?

A:乃女性濁氣藉由性交時傳給男性所致,故治療當用治白帶藥。

 

Q:西藥中的類固醇(steroids)在中醫的觀點為何?

A: 類固醇作用乃在滅脫離太極的龍雷之火,而非收脫離太極的龍雷之火。所以由西醫的治療經驗(美國仙丹steroid治百病)中告訴吾人,許多病是由龍雷之火造成。滅與收之區別何在?滅之則餘屍骨於遍地,故易造成痰於各處堆積,如月亮臉、水牛肩、紙張皮(痰阻衛氣,肺氣不張)、西瓜腹、四肢瘦(痰阻脾,清陽無法實四肢)。收之則龍治水,五臟續生,延年益壽。權變之時,偶用滅之,長久之計,必當收之。

 

 

 

 

脾胃的重要性

男人以氣為主,女人以血為主,故月經週期的規則與否,則可看出女人的身體狀況,一般來說,月經周期以28+7天為限, 然而有人卻二個月來一次(并月),三個月來一次(居經),一年來一次(避年),也有月月來,但卻不見經血流出,在排除處女膜閉瑣的情況下,稱為暗經。

在人體的十五絡穴中,有一叫脾之大絡--大包。為何會有脾之大絡呢? 此絡僅存於女性,男性則萎縮,其意義如下:脾之氣上至心以生血,中則灌到腎與膀胱,並與肝互相平衡(藉三焦之作用),下則經脾之大絡將氣灌到子宮(沖脈)及卵巢(任脈) 由此機制可得知,婦女脾之氣弱(清陽不足),便造成1.心氣虛:氣無法上達 而覺胸口悶、心悸、上下氣不接。2.心血虛:故有貧血,月經量減少之現象。3.腰酸 四肢無力(二妙、三妙散)。4.情緒會影響月經週期。5.沖脈在近排卵期或月經前會酸痛 月經來時下腹痛及全身無力,月經結束後腹痛。6.不孕。

 

在調理婦科疾病中,首重肝脾之平衡。何謂肝脾之平衡呢?婦人以血為主,肝藏血,脾統血。肝之作用:1.藏血生精排濁2.調理情緒3.攜血由肝經入顛頂(這是人體中唯一血上行之路)以供奇恆之府養份,在顛頂中化氣為液推餘血經督脈下行(這時氣為主,血為輔,此段是人體中唯一氣下行之路),一部分餘血在膈俞入心,其餘繼續下行到脾俞經脾推餘血入肝,而氣則入腎與膀胱、丹田。脾之作用:1統血運化2助氣血之升降3惡溼喜燥,運化水,助吸收,排濁氣,升陽氣。4助心氣以生血,助肺氣以生津,助肝氣以升陽,助腎氣以泌清濁。5主肌肉四肢,此處的統血運化乃包含了幫助排卵行經。自從電冰箱發明之後,子宮肌瘤之情況似乎有增無減,推測子宮肌瘤之成因乃飲食冰冷(指溫度低於室溫而言)導致脾寒而胞寒、胞凝,婦人月經前腹痛腹瀉,只是此先期症狀罷了。胞寒、胞凝就會引起不孕。若婦人因不運動,少曬太陽,食太少而致脾清陽不足,就會引起任脈弱、痿,這就會引起不排卵、月經少、月經週期長、月經不規則、不孕等症狀。

後天之本

 

 

後天五行的運作

陰陽五行講求中和之道,在於平衡,不偏任何一方,所以說「相生的目的在相生,相剋的目的亦在相生」,使整個大小宇宙生生不息。故五行中若有一行(eg.金)過旺,則會去剋木,木無法生火去剋金,如此會造成惡性循環(亢害) ,此時當以火去剋金,才會打斷此惡性循環(乘制)。既然五行有相生、相剋之循環無端,那麼五行之循環又如何滅絕?相生之力量來自何方?在何種比例下會產生相生與相剋之轉換?下文會對此詳加說明。

相生之力量來自三方面:1)伏火(主要) 2)相剋(次要) 3)合化。人的正氣有二種: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先天之氣佈行於全身,推動五臟之氣運轉,即為伏火,在拙著「丹田的重要性」已對此詳加說明,不再贅述。「相剋」在下一段文章會闡述。合化的觀念平常不會用到,只有當離經階段以後,以一般方式補正氣無效時,才會考慮此方法。

甲己合化為土

乙庚合化為金

丙辛合化為水

丁壬合化為木

戊癸合化為火

相剋有二種:1)相剋不化2)相剋而化。以木剋土為例,陽木剋陰土或陰木耗陽土,其目的在於相生,故此為「相剋而化」;陽木剋陽土或陰木剋陰土,其目的在於滅絕,故此為「相剋不化」。天干地支各有其陰陽五行屬性,不要搞混。

甲:陽木             子:陰水                午:陰火(主)

乙:陰木             丑:陰土(主)             未:陽土(主)、陰火(次)

丙:陽火             寅:甲木                申:陽金(主)

丁:陰火             卯:乙木                酉:陰金

戊:陽土             辰:陰土(主)             戌:陽土(主)

己:陰土             巳:陽火(主)             亥:陽水

庚:陽金              

辛:陰金

壬:陽水

癸:陰水

五行在滅絕的過程有兩種方式:1)慢慢滅絕(主要)2)快速滅絕(次要)。在慢慢滅絕的過程中,必依此順序進行:相生階段à相剋階段à離經階段à奪精階段à死階段à命絕。在拙著「中醫兵法」(在第三輯)中,會針對其比例作說明,不再贅述。在快速滅絕的過程中,因外在力量(不論有形或無形)使一行立絕而直接產生奪精階段,導致五行崩解,最常見的例子為車禍內出血而立即使亡,此外較少被人提及的沖煞亦屬此類。在此,我以肝(木)病為例,說明臨床臟腑之變化:肝初病,只見氣散而表現出較無體力,此乃升發之氣不足,此時木自病仍為相生階段;繼而濁陰積,鬱而化火,故出現咽乾(水不剋火),此時木生火仍為相生階段;當病況更嚴重時,則出現食慾不佳、口苦(為何不屬心火呢?目舌口鼻耳,口屬脾;苦屬火;故口苦乃心火移至脾土)、黃疸(陽黃)之象,此時木剋土為相剋階段;當濁陰積而使土失健運,土不制水而表現出陰黃(帶黑),甚至出現肝腎症候群,此時木侮水為離經階段;當便秘後出現肝昏迷時,此時木侮水為奪精階段;最後出現肝肺症候群而導致呼吸衰竭,此時木乘金為死或命絕階段。此一順序(正à子à妻à母à鬼)相當重要,因離經之後,一律以補正氣為主(此為陰陽變易法,不考慮五行,當拉回相剋階段時,才使用隔二隔三法,此時才考慮五行),切勿奪虛而害命!

再強調一次,「相生」指某一層陰陽中,五行間的相互關係,而此相互關係為系統間的功能關係,而非系統內結構關係。「相剋」指①幫助某一層陰陽內,相生之運作;②跳脫此層陰陽而進入他層陰陽的步驟。

學中醫者,很少人會去學八字紫微、姓名學、相學,但這些對於提升中醫程度有很大助益,其中以八字之用神對於處理疾病的方法有莫大之影響,相學對於望診與聞診更是功不可沒,當這些學問了然於胸時,則需要進一步學習地理風水及道教之某些道法與觀念。

 

 

 

 

中藥的氣與味

氣味升降法:凡藥之所用,皆以氣(陽)味(陰)為主,補瀉在味,隨時(視情況)換氣(以藥的氣來調整氣血升降)。

  氣薄者: 陽中之陰,為升

  氣厚者: 陽中之陽,為降

  味薄者: 陰中之陽,為瀉

  味厚者: 陰中之陰,為補

                  / 寒:陽中之陰

        辛甘淡  <  

       /          \ 熱:陽中之陽

  味 <           / 寒:陰中陰

       \酸苦鹹  <

                 \ 熱:陰中陽

酸澀收苦燥堅瀉,甘補緩辛味散行,鹹下軟淡滲利竅

 

六淫與三因的結合

 

 

 

 

疾病病程

疾病之過程分為未病及已病,已病又分成:相生階段、相剋階段、離經階段、奪經階段、死(古代謂「死」即病危,「亡」才是往生之意)階段,命絕階段(即「亡」,即往生)。只有在相生階段,才能以飲食、運動將疾病治愈,此階段藥物共是加速復原。若到相剋階段後,飲食、運動為輔助治療,藥物治療才是正途。

 

第十四難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乎一至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 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濇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 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 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註: 此言疾病之階段,若正氣不弱而邪氣勝者為「至」,若正氣弱而邪氣勝者為「損」。在難經八十一難中,我認為此條之重要性排第一,其意義如下:

①相生: 脈證相合,手足溫

  相剋: 脈證相合,手足不溫

  離經: 脈證不相合,手足厥逆

  奪精: 脈證不相合,脈雖調和(此為胃氣),必少柔軟度,意識喪失

  死:   脈證不相合,漸失胃氣,除中

  命絕: 脈證不相合,全失胃氣,真臟脈出,其脈責責然

②藥物比例關係          離經  4  相剋 2  相生 1 相生 1/2相剋 1/4離經

  *疾病階段與相應治法: ---+---+---+---+---+---

                        正治     從治     正治   正治    從治   正治

  *相生:正治,不變易,一般原則。AàBàCàDàEàAàB…..

         eg. 陽Aà陰B or 陰Aà陽B,此時 4B > A > 2B

  *相剋:從治,變易,特別原則。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eg. 陽Aà陽C or 陰Aà陰C,此時 C > A > 0.5C

③「精」在脈中之重要性:條文之「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即強弱脈之「有根」。當會把出脈之「精」時,才能得之沖犯事宜(見「沖犯」一文),才能診斷出「無魂」或「行尸」。

 

 

 

四診

 

常見的西醫檢驗判讀

 

常見疾病的見解與對話

I.胃食道逆流

 

 

II.停經症候群

 

 

III.神經壓迫引起的腰痛或神經症狀

 

 

IV.胸悶 (IHD, Asthma, COPD, 歸脾湯證 )

 

 

V.精神疾病

 

 

VI.痔瘡

 

 

VII.糖尿病

 

VIII.過敏性鼻炎

 

結語

「臨症不難,難於診斷;心中了了,指下難明」